2025 年,外卖行业风云变幻,美团、饿了么、京东三大平台掀起的补贴大战。“满 18 减 18”“0 元购” 等促销手段层出不穷,消费者看似享受到了前所未有的实惠,但背后却是商家利润被严重压缩、骑手不堪重负、市场秩序紊乱的局面。直到 7 月 18 日,市场监管总局的约谈给这场疯狂的 “烧钱游戏” 按下了暂停键。如今,外卖战争看似暂时熄火,可行业发展的脚步不会停歇,下一个风口究竟藏在何处,成为各方关注的焦点。

在补贴大战最为激烈之时,京东外卖年初凭借 “百亿补贴” 强势入局,饿了么迅速以 500 亿补贴回击,美团也不甘示弱地加入战局。一时间,外卖市场被低价策略主导。对于消费者而言,这样的补贴力度极具吸引力,大量消费者被低价吸引,纷纷涌入平台消费,促使订单量急剧攀升。但从行业生态的角度看,弊端尽显。商家为了参与平台活动获取流量,不得不承担高额补贴成本。单杯奶茶利润跌破 1 元,部分餐品甚至出现负利润,中小商家的经营利润被严重挤压,餐饮行业原本的定价体系也被搅得一团糟。骑手们虽然订单量有所增加,然而订单暴增带来的是高强度的配送压力,配送延迟问题频发,消费者投诉增多,可骑手的收入并未显著提升,工作压力却与日俱增。
这种过度依赖补贴的 “内卷式” 竞争,对市场的负面影响是全方位且深远的。它不仅破坏了市场的正常价格形成机制,也引发了餐饮行业的系统性风险。多地餐饮行业协会纷纷站出来,呼吁外卖平台停止这种非理性的 “内卷式” 竞争,取消低于成本价的补贴活动。中国烹饪协会、中国连锁经营协会等权威行业组织也明确指出,平台的高额补贴使得外卖价格远低于堂食,严重挤压了堂食的生存空间,对整个餐饮行业生态造成了极大的破坏。
约谈之后,三大外卖平台的补贴策略都出现了明显的收敛。曾经铺天盖地的 “0 元购” 活动大幅减少,红包补贴的门槛也提高了不少。京东急忙对外表态,强调自身未参与此次外卖恶性补贴;美团和饿了么在补贴行为上也变得更加克制,平台上的大额优惠券数量明显减少,“免单” 的范围也大幅缩小。不过,若仔细观察周末外卖平台的实际运营状况,以及综合商家、骑手和消费者的反馈,会发现几大平台之间的较量并未完全停止,只是形式有所改变。

展望外卖行业后期的发展,价格战大概率会分阶段逐渐退潮,行业的竞争维度将朝着更深入、更多元的方向发展。从短期来看,极端补贴或许会逐渐退出市场,转变为更为温和、可持续的优惠策略。而从中长期的视角分析,竞争的主战场将转移到效率提升与服务优化上,行业也将逐步回归到健康的营利模式。未来,外卖平台要想实现长远发展,必须回归理性,将工作重点放在提升服务质量、优化配送效率、强化食品安全监管等核心层面,从单纯依靠 “资本消耗” 的粗放式竞争,转变为通过 “价值创造” 来构建可持续的竞争优势。
在配送效率优化方面,加大技术研发投入是关键。大数据、人工智能等先进技术将发挥重要作用。例如,通过大数据分析可以精准预测不同区域、不同时间段的订单需求,提前做好运力调配。利用人工智能算法优化配送路线,实时路况监测和智能调度系统能够帮助骑手更合理地规划送餐路径,减少配送时间,提升用户体验。目前,已经有平台在这方面进行积极尝试并取得了一定成效。未来,随着技术的不断进步,配送效率还有很大的提升空间,谁能在这方面做到极致,谁就能在竞争中占据有利地位。
服务质量的提升同样不容忽视,而加强与商家的深度合作则是提升服务质量的重要途径。平台可以利用自身的大数据优势,为商家提供精准的市场分析和消费者需求洞察,帮助商家优化菜品结构、提升菜品质量。同时,为优质商家提供更多流量支持和推广资源,鼓励商家推出特色菜品和优质服务。在食品安全监管方面,平台要承担起主体责任,建立严格的商家准入机制和日常监督机制。饿了么与一些知名餐饮品牌合作打造 “安心餐厅”,从食材采购、加工制作到配送环节,都进行严格的监控和管理,消费者在点餐时可以清晰看到餐厅的食品安全信息,这一举措不仅提升了消费者对平台的信任度,也为商家带来了更多的订单。未来,外卖平台应进一步加强与商家在食品安全方面的合作,共同打造安全、可靠的外卖餐饮环境。
外卖大战因监管出手而暂时降温,但这只是行业发展历程中的一个节点。未来,在服务、效率和创新方面表现卓越的平台,才能在这片充满挑战与机遇的市场中脱颖而出,构建起平台、商家、骑手、消费者多方共赢的良好生态。而新的风口,就隐藏在配送效率的提升、服务质量的优化以及业务边界的拓展等方向中,等待着有远见、有实力的企业去发现、去把握,推动外卖行业迈向新的发展阶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