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1 反思-与时间赛跑的人♀️
工作以后,我总是感觉时间不够用。要学习的知识太多,要掌握的技能也太多。有了孩子以后,我的时间焦虑进一步升级。本来就不多的时间,还需要分配一些给孩子。尽管,我已经把娱乐时间减少到最少,但是可以支配的时间仍然所剩无几。
在这所剩不多的时间里,我曾天真的认为,时间就像海绵一样,挤一挤就又有了。于是乎,我执着于完美的时间计划,沉迷于精确的手帐记录,疯狂于各种计时器和app工具。当时间挤压到一定程度后,身体和精力都出现了疲惫,我还是会执迷不悟地认为是自己意志不坚。如果我任由时间荒废,时间便也会把我荒废。每每出现这种情况,我就会借助各种打卡社群等外部动力,来逼迫自己继续坚持。
似乎,我在时间管理方面得心应手。因为,我能管理好自己的行为,我的生活作息极度规律,我几乎永远只在正确的事上花时间,我也懂得如何合理利用碎片时间。但时间管理又何止是合理规划时间和控制自身行为呢。
时间管理的前提是控制欲望,懂得取舍(trade-off)。因为时间和精力是有限的,如果任由欲望无限,想做的事情太多,我就会永远在与时间赛跑的赛道上筋疲力尽。
02 复盘-时间都去哪儿了?
工作方面,我任教两个班级的英语课程,外加一个班的班主任。备课量和上课量都不算太大。主要是班主任工作,有早操,早自习,课间操,午休,晚自习巡查和晚寝6个时间打卡,外加处理班级各种大大小小事务。一整天下来,时间被切割地支离破碎。虽然整体花费的时间并不算太多,但是由于任务频繁切换,再次静下心来专心做事的难度就增大了。另外,处理班级事务的时候,情绪容易被反噬,常常需要花费额外的时间去修复。
生活方面,我是一个4岁半孩子的妈妈。另一半由于工作原因,与我和孩子异地。双方老人都不可以搭把手。目前,孩子由我和住家阿姨照顾。孩子是一个高陪伴需求的粘人精,身体体质也弱,比如,本月就发哮喘两次,太需要我悉心照料了。另外,近些年身体体质越来越差,我必须在保证充足睡眠(8h)的前提下,花一些时间在身体锻炼(30min)上。
学习方面,目前我所花的时间主要在外刊学习➕单向历(1h)和背诵新概念(30min)上。偶尔,还需要阅读和写作以及听其他课程(1h 30min)上。(一共3h)
考虑到孩子目前是成长的关键期,自己的身体状况也是后续能否持续有生产力的关键,经过取舍,我的优先级如下:
生活方面>工作方面>学习方面
03 行动-与时间同行
固定时间做固定的事。
放弃日计划习惯,改为周计划,并做月复盘。将每天要做的事放在固定的时间去做。
比如,早起学外刊(这个习惯在上个月打破了,因为孩子只要我醒了,就会哭,后期打算试着慢慢与孩子商量一下,晚上好好陪他,早上希望他自己可以安心睡一会。)
早自习背新概念(这段时间这个项目进展很顺利。)
白天处理工作事务,如果有空抽出时间来阅读和写作。上午和下午各抽一个时间段来练习八段锦。
晚上的时间全部留给孩子。
杜绝完美主义
工作方面尽人意随天意,不必有普度众生的想法,也不必事事争先。学习方面求质不求量。注重心流体验。
生活方面不急不慢,每个孩子都有成长的时区。还有公众号写作,不要太过追求完美。完成比完美更重要。
利用好“复利效用”
把阅读和写作培养成终身爱好,将它们的复利效应尽可能的发挥到最大。因为,它们不仅可以拓展我的认知,打造个人名片,也可以提高我的幸福感。(无知总是会给我带来巨大的恐慌)
简书用来记录文字数量和一些不愿公开的私密日记,小红书用来记录学习成长,公众号用来记录反思。(有时候三者可以互通)
孩子目前是成长的关键期,一定要是我所有生活的重心。陪他一起运动,也治疗我的运动“懒癌”,陪他双语启蒙,也提高一下我的双语能力。学习一些养生知识和解锁做饭技能,让我们都生活得更好一些。(不要总是依赖队友和阿姨。)
警惕“帕金森效应”
在周计划中(写在日历上),大致规划好每日事项,并且设置好时间截止点。
如果非常规事务,用时间记录器记录好时间。避免由于时间宽裕,而导致的效率低下。
活在当下,不必慌张
最近,我又重读了《百岁人生》这本书。
神奇地是,当年读的时候,对我印象最深刻的内容是:未来世界最重要的两项技能是创造力和人际交往的能力。
读后,我便产生了危机感。我自认为我是一个不善交际的人,所以我要从现在开始抓紧时间更加努力的精深自己的技能。
现在重读这本书,再结合近来热议的延迟退休问题,我尽读出了另一番风味。
既然我们都比祖先要活得长,又何必如此着急呢。只要一直在向前走着,那么梦想总归会实现的。
倘若社会对年龄问题也随之有了更多的包容,比如,即使已经年过花甲,你仍然可以在自己喜爱的事业上继续耕耘。那么,又何须执着于现在或者这几年我们就要为事业拼出一个满意的成果呢?
余生很长,活在当下,不必慌张。多给自己和身边的人和事一些耐心和时间吧。焦虑反而会缩短我本可以很长的事业线。
与时间同行,让它搁浅一会。
慢,热,喜,静,往哪走,都是一直往前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