电影《流浪地球》中有一句经典的台词:“希望,是我们这个年代像钻石一样珍贵的东西,希望,是我们唯一回家的方向”,无数观众为之动容。在任何时代,希望都是弥足珍贵的。
有些文学作品,其特殊的意义也许只有放在特定的时代里才能够很好地体现。随着时代变迁,社会发生了巨大的变化,我们对于文学的的理解和认识,我们的审美观念也发生了很大的变化。这时再来看这些文学作品,可能不会有太多共鸣。《许茂和他的女儿》就是这样一部作品,对于没有经历过那段历史的读者来说,的确没有什么共鸣。但小说中闪耀着的希望,却从未随着时间流逝而消散,感染了一代又一代人。
小说以1975年冬工作组来到四川农村开展整顿工作为背景,描写老农许茂和他的几个女儿悲欢离合的故事,反映了中国某段时期给人民带来的灾难及人民的抗争和追求。提起那段时期的伤害,可能很多人都会想起知识分子,因为对他们的迫害除了精神上的,还有身体上的,是肉眼可见的。而那段时期对农民的伤害,往往是隐藏在深处,难以被察觉。不择手段如郑百如,陷害党支书金东水,使其被撤职,为绝后患还放火烧掉他的房子。这样的人,却成功上位,甚至做官做的风生水起。在这样一个黑白颠倒的时代,真正为百姓着想的人得不到重用;一心升官发财的人反而受到尊重。大部分人其实并没有明辨是非的能力,尽管当时已经是1975年,一切已经快要结束,但它的影响已经根深蒂固。
这种精神上的影响又会波及到生产上:错误政策的推行,不断地消减人民的生产积极性,粮食减产、人民挨饿,最后不断地恶性循环使得葫芦坝的生产被严重耽误。物质的匮乏、精神的缺失,改变了很多原本淳朴的庄稼人。小说中有这样一段话,“如果将来某一天,许茂没有死掉,还能思索人生的话,那么,他定能发现在那些乱纷纷的年月里,他和他的女儿们损失最为惨重的是什么东西。不是他自留地的南瓜,不是连云场上的一罐菜油,也不仅仅是金钱和粮食,而是女儿们被耽误了的青春!”不只是他们,那片土地上所有的人民,都虚耗了整整十年。大好年华,本该为创造更美好的未来奋斗,却都主动或者被动地陷入了无休无止的无意义的斗争之中。
这样一个愚昧无知的乡村,这样一段可以称之为浪费的青春里,对许多人来说,生活是抑郁的,人生是浪费的。但对整个社会而言,如果把历史拉长来看,却是在抑郁中成熟、在浪费中逐渐积累经验。
小说中的正面人物几乎都有一个共同点——永远心怀希望。勤劳善良如许秀云,却似乎从未被命运眷顾:年轻时被郑百如玷污被迫嫁给他,被他百般折磨,终于与他离婚,还要承受来自他人的压力以及家人的不理解。但她坚强乐观,心中一直对未来抱有希望。“虽然,这个缺少文化教养的农村劳动妇女懂不得多少革命的道理,她的希望也还很朦胧,然而,那希望确实照耀着她依然热烈的心。一年来,她悄然无声地生活,全靠着那一点希望鼓励着。”她坚信美好的生活会来临,她相信她能够靠自己去创造美好的生活。但是她的性格里有一个致命的缺点——懦弱。她的一再隐忍,实际上纵容了郑百如的变本加厉,甚至最后导致了她希望的破灭。不过好在,她最后勇敢地站了出来,重新点燃了新的希望。
活泼开朗如许琴,她热情、积极,对祖国和党充满希望。但她又是一个善于思考的人,所以她有时也免不了会感到困惑。她也会对葫芦坝的未来感到迷茫,也会质疑类似集体读《水浒》之类的活动的意义,但她无法得出答案。她的善于思考使得她在纷乱中有了清醒,但是匮乏的经历、闭塞了圈子决定了她看不到深层的原因。“每当有的青年问她:‘什么时候才能过上幸福的生活啊?’她便回答不上来,只好笑笑,把人们常说的话:‘我们青年比起老一代人在旧社会的牛马不如的生活来,不是已经很幸福了么?’重说一遍。”这样的环境中,这些问题实在不是她一个团支书所能解答的。其实她知道现在的生活算不上幸福的生活,所以她心中一直期待有人可以改变这个现状。
最终她等来了颜如春,等来了这位真正以农民的角度去思考问题的优秀的共产党员,这位历经磨难却始终对党充满希望的人。小说中还有很多人物,埋头苦干的吴昌全、正直不阿的金东水、善良淳朴的龙庆……他们都经历过磨难,都有各自的坎坷和不幸,他们也曾经怀疑过、迷茫过,但他们从未失去过希望。
“生活不是一潭死水,春风在人们心中荡漾,人们从来没有丧失过希望。”所有欲望的伪装、权利的傲慢和种种时代的虚假,最终都将被历史穿透。我们要有足够的耐心和信心,请务必“为美好的希望活下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