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4年3月4日 星期一 晴
2016年二胎政策放开,出生人口一下子飙升,当时许多专家在说:产科的春天来了,于是医院大力发展产科,大型私立妇产医院如雨后春笋般冒出来,还培养了大量产科医生和助产士,而今因为全国许多地方分娩量大幅度下降,有些甚至断崖式下降,导致许多医院的产科撑不下去,产科医生和助产士过剩。
拥有 200w+ 粉丝的知名妇产专家段涛医生在其微博发布了一篇名为《救救产科》的内容,我看了,感触颇深,让我印象特别深刻的是其中提到的:很多医院的院长都想把产科关了,原因有以下三点:
1、因为开产科是很不划算的,产科的门诊和住院收费都很低,规定住院顺产1000多元,剖宫产2000多元,收多了医院倒亏。这和妇科一台腹腔镜手术一两万是没法比的。其实,这是历史原因所造成的,因为产科最早的收费标准是按照乡下接生婆的标准定价的。
2、产科运行成本高,不管你一天生几个孩子,你都得有 24 小时开放的产房和手术室,你需要 365 天 24 小时随时都在现场的产科医生、新生儿科医生、麻醉科医生、助产士,一天三班倒,所以要配置很多的医生和护士。
3、产科风险大,哪怕是很正常的孕妇生孩子,也有可能发生产后大出血、羊水栓塞、子宫破裂、脐带脱垂、胎儿宫内窘迫,更不要说那些有内外科合并症的高危孕妇了。一旦有啥意外会带来很大的医疗纠纷,和巨额赔偿,不仅仅是医院要赔,科室跟着要赔,当事产科医生本人也要按照比例赔偿。
收费那么低,麻烦那么多,赔偿要求那么高,医生压力大,待遇又低,也难怪院长们对产科是很不待见,恨不得早点把产科关了。综合医院还好点,毕竟有内科、外科等其他科室支持,像妇幼保健院、妇产医院这样的专科医院缺了产科就无法生存下去了,唯有苦熬苦撑才有希望活下去。
这些年产科分娩量每年都在下降,产科的床位在不断地萎缩,越来越多的产科医生不得不转行,可是转行做什么呢?如果产科医护希望在公立医院继续发展,大多数都转型到了妇科、儿科等领域,还有一部分辞职去了私立高端诊所,或者转去医药公司或互联网医疗企业工作。
许多公立妇产科专科医院、妇幼保健院正在通过业务拓展来寻求转型,比如像私立的妇产科医院一样去开设月子中心,与母婴公司合作,提供了配套的月嫂服务,未来还将提供心理疏导等服务,同时做产后康复,甚至是做皮肤医美和私密整形等。还有许多妇幼保健院均已开始探索“医育结合”的托育服务新模式。
除了分娩量下降,段涛认为,还有很多不利于产科发展的因素,“如果再不改变现状,再不调整收费标准,再不增加产科医生的收入,如果继续用CMI指数和四级手术比例考核产科,产科整个学科可能真的就会出现塌方了。”
那么什么CMI指数呢?它是全国三级公立医院绩效考核成绩公布的四大排名之一,其重要性不言而喻;四级手术则是指风险高、过程复杂、难度大、资源消耗多或涉及重大伦理风险的手术,在“国考”中占比10%,同样非常重要。
而产科的目标是要尽量避免手术,做好孕前体检、孕期保健等工作,让孕妇顺顺当当地进产房把孩子生出来,尽量避免难产的发生。当产科医生把这些前期工作做好后,就可以防止许多产科并发症,分娩过程平安顺利了,没有“惊心动魄”的大抢救,CMI指数就会很低,更别提四级手术了。
所以产科对于三级公立医院来说无疑是“鸡肋”,食之无味,弃之可惜。那么产科究竟何去何从呢?有位资深的医院管理专家认为:产科唯一的出路就在于“熬”。如果你能比竞争对手更能撑得住、把对手们熬死了,那么你才可以吃饱。如果不能,那你就成了别人的养分。熊追来的时候不要想着跑赢熊,比同伴跑得快就行。
产科的现在和未来,只能是“熬死对手”——要么靠政策整合,要么靠技术+环境+服务,要么靠资金死撑。总之,你比竞争对手后死,你就活下来了……
他认为:不是国家不救产科,只是不救所有医院的产科:在产科供给资源过剩的情况下,该倒闭的倒闭、该整合的整合。产科不会消失,消失的只是某些医院的产科而已,少了竞争对手以后而剩下的产科依然会活得很滋润。
我觉得非常有道理,如今产科要活下去,只能靠“熬”,而且要会“熬”,要想方设法转型,不要老是盯着分娩,还要靠服务、靠拓展业务,靠项目支持。目前这一行业真的很难,在现实经济下行的大环境下,大家日子都不好过的。特别是对于基础差、底子薄的某些妇幼保健院,如果不想方设法在艰难中闯出一条路子来那就会被淘汰。
不过,越难越要沉住气,熬过去一切都会好起来。首先不要自己乱了阵脚,一步一个脚印,做实做好每一件事,慢慢去熬,冬天总会过去的,春天总会来的,只有活下来了,才能享受春花的浪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