道理,谁都知道得很多?看一本《三字经》,一本《弟子规》,一本《论语》,一本《易经》,一本《道德经》等等。从里面有着生活方方面面的道理,文字大家都能认识,可真的要将其中的理融入到生活,那却非看成即可的。我们的学习观更应该从“知道”转变为“做到”再上升为“悟到”。这样的思维循环路径才是真实对自己有效的。否则,很多时候我们都是在用“假努力”自欺欺人。然后又用“受害者”的心态来理解外界:自己这么努力,却没有获得一些结果。很多时候,很多行为,真的是在感动自己罢了。
这就让我想起了一位老师说的:有一位年轻老师,上课超级卖力,40分钟的时间,就沉浸在自己的思绪里扬帆起航,根本不顾孩子们的状态。结局就是:自己累得不行,成绩还没有。从自身角度来说,我不努力吗?我不认真吗?这些都看得见的,认真和努力呀。那为什么没有效果呢?原因就在于这些努力只浮于表面,没有沉下去。角色没有转变,孩子们根本没有参与嘛。那么一切都是空谈了。而要转变这些“自我感动”就需要高人指点或者从书籍中吸取力量。
要努力得有效果,就得对症下药,从“授之以鱼”到“授之以渔”的转变。看到孩子们的表现,多个感官是否调动起来,那就有初步的学习行为产生了。
这也让我想起了老师说的参与的三个维度:一是行为;二是思维;三是情感。而在自我教学中也在摸索可以有哪些活动来促进这些状态的产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