理想的课堂

       理想的课堂是什么样子的?

       读了贲友林老师的书,我认为理想的课堂应该是:教师用清晰的思路和谈锋导引着学生,使学生得以充分“畅所欲言”,与教师平等交流、与教材的算法或表达并驾齐驱,使教学获得了创意与灵性,使学生感受到自我的发现与成长的律动。更是由掌声、笑声、发言声所凝聚而成的。

        课堂是由教师与学生共同构建的。听课、观课,在看教师怎么教的时候,更应当看一看学生是怎样学的,要看学生的学与教师的教之间是如何互动的。具体地说,我们既要看学生操作、思考、表达、与同伴交流等学的表现,又要看教师如何组织、引导、促进等教的行为。

      “教为主导”新定义:教师要管住自己的嘴,用好自己的耳,要学会等待,还给学生更多的思考时间。课堂上,学生会的,教师不讲。学生能讲清楚的,教师尽可能不重复讲。在一节数学课上,遇到一个题,我先问,谁会做这个题,不少学生举手,我接着问“谁能把这个题的解题思路告诉给大家”,结果就剩下了李文浩一个人,我让李文浩来讲解这个题,他讲的很快,声音有点小,他解题的方法还是与我不同的方法,我知道他是可以把这个题给大家讲清楚的。我让他问问大家都听懂他讲的没有?学生们回答说:“没有,他讲的太快了,声音还有点小。”“你能再给大家讲一次吗”他这次改正了学生们给他提出的建议又清楚的给大家讲解了一次,这次大家给他送去了掌声。我把我原本要讲的方法也教给了学生,让他们选择自己喜欢的方法。我知道上课也不是什么都要讲,而是要想想,哪些可以不讲,哪些要讲,若讲,又要怎么讲。“不讲”,也是“讲”。“讲”与“不讲”,都是为了促进学生高质量学习。

  “学为中心”新定义:以师生的学习为中心,师生共学、同学、互教互学。学生的学习,不总是按照“时刻表”。数学学习,并非是一个简单的从无到有的积累过程,也不是一个不断地由错误转向正确的单向发展过程。学生的认识是一个不断演变、深化的过程,并可能包括一定的反复。所以作为教师的我们要多为学生创造学习和发展的机会,在适时帮助学生发现问题,改正问题。

       贲友林老师曾说过这样一句让我记忆犹新的话:“课堂中,我们特别期待展现学生的美好。其实,学生的美好,不仅仅是他们正确甚至 于完美的想法。学生不正确的、不完美的、有瑕疵的想法,同样是美好的,正是这些,让我们看到了学生步履蹒跚前行的过程。真学习,可能是这样生长的姿态。”我非常赞同贲老师的观点,因此,在今后的课堂中我要变的更加敏感而细心,适时抓住学生的错误,把它看成最佳的教学契机、最宝贵的教学资源,让这些错误成为最精彩的动态生成。

        贲友林老师的《重新认识课堂》使我受益匪浅,今后我要把读书当作一种乐趣,并与书籍携手同行,开启教育生涯的心灵之旅。让我们的课堂充满智慧,让我们的教育一路书香,让我们的生命因书籍而更加厚重。

©著作权归作者所有,转载或内容合作请联系作者
平台声明:文章内容(如有图片或视频亦包括在内)由作者上传并发布,文章内容仅代表作者本人观点,简书系信息发布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

推荐阅读更多精彩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