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天,我给大家分享一本最近读的好书《白说》,作者白岩松,是央视主持人,也是新闻评论员:主持过《新闻周刊》《感动中国》《焦点访谈》节目,参与创办过《东方时空》栏目。这些节目大家应该都很熟悉。
这本书内容很丰富,从岁月(活着不是非赢即输)、价值(得失不是非有即无)、沟通(世界不是非黑即白)、态度(进退不是非取即舍)、时代(真相不是非此即彼)5个人生大方向来说。
我是上周才看了这本书,看了觉得写的非常好,喜欢里面客观实在的观点,让我对一些以前未接触过的领域有了更多的了解。我们不断地读书,目的就是通过书里面的观点,刷新自己的认知,不断重塑大脑,所以把这本书分享给你。
接下来我分享书中的3个点:
1)任何事情要经过自己大脑的过滤,再得出结论,说是或者不是。
觉得作者的文字为什么客观,和其本身是新闻媒体人有很大的关系。
书中说到:“你可以不同意别人说话的内容,但要维护别人说话的权利。你要习惯与刺耳的声音共处,与糟糕的评论共处,与谎言共处———真理的价值不是独立存在,而是与荒缪同在。正如化疗在杀死癌细胞的同时也会杀死正常细胞,谣言被消灭了,真理也就跟着消失了。”
所以说任何事物不是绝对的,而是相对的,需要我们不偏不倚,客观看待。
2)大医医心,好医生一定会开“希望”这个药方。
生老病死,人之常情,可是当真正面临的时候,还是不敢直接面对。所以去求助,不就是怀有一丝希望,好让心里能够有一份寄托。
有时候听到说被吓出了病,就是因为本来不严重,可是医生没注意表达方式,说严重了,导致病人受创病情加重。
一直以来我还不曾面临过如此严重,需要医生给我开希望这一药方,但是通过网络上的新闻,每次看见病人家属的难过,无奈,也能牵动我的内心。
由此想到,比去寻求医生帮助更重要的事情是,我们自己日常要更加注重身体的健康。
3)志愿者
做志愿者,做慈善的事情,需要具备一些基本技能,需要考虑接受者的真正需求。而不仅仅是单方面完成这样的一件事。
比如说曾经挺支持把一些没有看过的书邮寄给偏远山区孩子们,后来有人给我说她们不一定会看。这次看了这本书总算明白了不是不想看,而是根本没时间看,上下学两三个小时,回家还要做家务,确实没时间。若是考虑需求,就寄音频书籍,上下学路上听。
另外还应该关注身边的,小型的志愿活动,而不是只关注远处,大型的志愿活动。
要有一颗真正去提供帮助的志愿心,而不仅仅是只行动。当有这样的行动时,我们还要感谢对方,因为对方在,我们才有了提供帮助,满足内心、精神需求的机会。
总结一下,今天从独立思考得出结论、医生这一职业以及志愿服务工作三个方面进行分享,希望分享带给了你一些启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