偶尔外出办事,虽然天气很热,但既然到了中华路,不去文庙附近的旧书店逛逛似乎有点说不过去,那不符合我的性格。
旧书店曾经相当繁荣,中华路、福州路、长乐路等等上海不少马路上都有它们的身影。书店内人头攒动,似乎也应该是上海最早的开架书店。以前去新华书店买书,你只能隔着柜台远看放在里面架子上或者玻璃柜台里书的封面,想看看里面的内容你只能麻烦营业员给你拿。如果书店里人多,每位顾客都想翻看自己中意的书到底怎么样,营业员就得忙死。如果你让他(她)帮你拿了书,你只是翻翻又不买,又想让他(她)帮你拿第二本第三本书时,免不了就要看营业员的脸色。但如果翻了翻书,但不是自己最喜欢的书就买也对不起自己囊中不多的“银子”,买书翻书有点两难。
营业员的担心作为读者也理解,一本新书你翻一下,我翻一下,翻“烂”了你最后卖给谁啊?无意间不就增加了书店的损耗?到旧书店就不同,书店十有八九就是旧书,书就放在书架上,你自己拿下来自己去翻阅。你喜欢就买,不喜欢放回原处,没人和你计较。买书的喜悦就是在这种“淘”的氛围中。现在的大书店也就是这样的模式,称之为开架书店。
但随着网上书店的越来越红火,实体书店的生意一落千丈。只有在开学季,书店人气会旺一点,都是一些买教辅的学生。平日里书店门口罗雀,为了生意书店里也开始拓展自己的业务,经营一些与买书不搭界的营生。从以前买各种音像制品,到现在卖各种纪念品,服装以及古玩等等,看着总有点格格不入。大型书店不得已如此,可旧书店还保留着原来的模样。
中华路上的旧书店门面不大,如果不注意你就会错过它的存在。明知道这里有家旧书店,手机也导航了半天竟然没找到。我不死心,来回走了两趟才发现它其实就在自己的眼皮底下,只是它太不起眼,一不留神就会错过。两扇窄窄的玻璃门依旧,推门进去里面就一位老妇人看守店铺。
书店面积不超过20平米,两边的书架上堆满了各种书籍。不可能像大型书店那样分门别类那么清楚,里面主要是文艺书籍,只是按照大类不同放在书架不同层面。有传记类、文学类、历史类、武打小说类,还有一些音乐曲谱凌乱地堆在一处。你只要有时间,可以站在你喜欢的书架前一本一本的翻看。旁边的老阿姨也不会多看你。
整个书店就我一人,在书架上找寻翻看。每本旧书都有自己的故事,似乎是知识文化的自然传承,从一个人传到另一个人手上。旧书上总会留下星星点点的印记,告诉你书的前一个主人的点点滴滴。有些书上还有盖着不同大小的印章或者在扉页上写着某年某月某日买书的经过。那些印章一般都是某某图书馆或者某某阅览室,这些书真的是旧书,都有了几十年的历史。书的纸张泛黄,翻开它们总能闻到旧书特有的书香味,看这字里行间似乎能穿越到过去,能看到当年风云变幻的景象。
如果是个人卖给旧书店的书,就有曾经的买书体验。在扉页上留下各种字体的签名,龙飞凤舞或者娟秀可爱。这样的书你可得看看翻翻,或者你也能体会书的前任主人的心境,你也梦和她(他)产生共鸣,你也会欣欣然把书买回家。
你在书店里慢慢地淘,即使不买书,这样翻翻看看也能使我满足。偶然开门进来一位年轻人,向老阿姨打听某某书这里有没有?她还想让老阿姨用电脑帮她查询呢。一看就知道她不是逛旧书店的人!旧书店怎么会有电脑查询?逛旧书店的乐趣就是一个淘字。就是在众多的书籍中自己去找寻,找寻那份属于自己的喜悦。如同人世间,和曾经的朋友失去消息几十年,突然回首竟然就在眼前。那种重逢的喜悦和欢欣和旧书店里淘到自己中意的书没啥区别,一样的久别重逢,一样的喜极而泣。去大型书店的目的太明确,没有了淘书的乐趣。
上海书展又开始了,可今年没去,总感觉每年雷同,看了多少年的书展已经感觉木然,喜欢看的书就那么几种,还不如来旧书店看看有感觉呢。没准就能遇到“老朋友”,何乐不为?
2020.8.22晨起匆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