明代心学家王阳明
心物问题,即精神和物质的关系问题,是哲学的基本问题。
在西方近代哲学中,关于精神与物质问题的讨论比较多。在我们中国先秦哲学里,就有展开这方面的讨论,到了宋明时期,心物问题成为了理学家和心学家争论的焦点。
理学家以张载为代表,曾言:人体无心,因物为心,若只以闻见心,但恐小却心,今盈天地之间者皆物也。如只据己之闻见,所接几何,安能尽天下之物?所以欲尽其心也。 这段话的意思是说:心是物的反应。人的见闻有限,天地间事物无穷,须尽量了解天下之物,不以见闻为限。 但是如何才能尽天下之物呢?张载指出,只有“尽其心”才能“尽其天下物”。
心学家以王阳明为代表。王阳明认为:心无外物,心无外事,心无外理。心与物同体,物与心不能独立存在。离却灵明之心,便没有天地鬼神万物;离却天地鬼神万物,心就没有了附着参照的方向。
从另一方面说,心无体,以天地万物感应之是非为体。客观的事物没有被心知觉,就属于虚寂的状态,如同深山中的花,未被人发觉,则与心同寂,即被人发现,则此花就具备了存在的意义。心的本体,即为天理,事虽万殊,理具于心,则心即理也。不必在事物上求理,心外求理,就是心理为二。心中之理,即为至善,心外无理也就是心外无善。
但是物有终始,心有蒙昧。若心无法尽天下知物,则万物之至理亦无法影射于蒙昧之心。虽然说存在即被感知,但感知未必是全部。这个时候心的价值就体现出来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