导语:这段时间正在一个读书会和大家一起学习黄锦敦和哈克的《生命的神奇配方》,其中第8个配方“关于陪伴”引发了我的一些感受和思考,写成小文,与大家分享。
前段时间,我的朋友小D(化名)突然在小群里晒出一段她和她妈妈的聊天记录,看能不能找到共鸣。看得出来,她的妈妈讲的都是真话,也是实话,但妈妈的话,不是孩子想要的。
当时,我们大家都七嘴八舌地安慰她,尽量地去共情她。
其中小F(化名)的话虽然没有帮她最后做出决定,但还是达到了一点点的共鸣。“你和妈妈的聊天,我更关注到了你的愤怒的表达,看到你想自由的做自己喜欢的事的渴望。两种强烈的声音无法达成共识,无法让你在它们中间找到平衡。于是你给妈妈说,给老公说,给朋友说,迫切的想听到一个支持理解的声音来平衡你的这种内心冲突,能够理解你,看到你内心的煎熬,想要她们的支持的砝码更倾向你想要的这一边,可能这样会让自己好受些,为自己想做的事更多的理由或力量支撑。”小F说。
小D很快有了回复:“‘想要她们的支持的发码加在你心里想要的这一边,可能这样会让自己好受些,为自己找到更多的理由或力量支撑。’这几句话再说说,什么意思?你说的有那么点意思,你的这段话值得我思考啊,我想想。”
小小F继续鼓励:“无论你怎样决定,我们都支持你,也欢迎你随时吐槽糟糕的感受,我们在这里陪着你一起!你自己内心的天平已偏向自己想要的这一边,但是你又很纠结做不了决定,这个时候内心出于自我保护想借外界的支持声音加大这个砝码,同时也借机给自己推卸一部分责任,你的想法风险实在太大,自己内心恐惧,承担不了全部,所以迫切借助外在支持获得行为力量的支撑和内在推卸责任自我保护双重利益。”
小D继续回应:“你说的一部分是对的,恐惧还是有的,担心也是有的......这也是我必须承担的。”
我当时虽然也在用心陪伴沟通,但效果似乎并不理想。
这次的聊天结束后,有一段时间没有再联系。我和她的关系虽然很近,可是我那几天忙着自己的事,也没有顾得上再问她最近的情况。前几天聚在一起,无意中又聊到她的事。出于朋友间的牵挂和担心,更有为朋友负责人的态度,我跟她谈了自己的看法,分析了这件事情的利弊得失。然而,她第二天反馈,我和她的谈话,当时没觉得很不舒服,第二天过后不舒服加重。不仅没有帮到她,反倒让她的心情往下掉了一截,增加了她的恐惧感。
好在她没有像以前一样封闭自己,而是向我说出她的真实感受。虽然她一再解释说跟我没关系,是她自己的问题,可是我的内心依然很崩溃。为什么我那么用心的陪伴她,想要帮她,最后的结果却是这样呢?作为老朋友的我,又能做些什么呢?
《生命的神秘配方》中“配方8关于陪伴”中温暖的文字,再一次给了我许多启发。可能我还是更多的站在自己的角度思考问题,没有足够的理解到她内心的感受,站到了和她妈妈一样的角度,掉到了和她妈妈一样的沟通模式里。
“你从苦难和黑暗中走来”是我朋友现在的处境,“但我真欢喜你到来”应该是我的次姿态。我似乎也和我的朋友一起走到山穷水尽,内在酸楚孤独的艰难境地,我能做些什么呢?我可以一直有努力,有陪伴,有掛心,有相信,有心疼,有鼓勵,有迎接,不抛弃,不放弃,然后,兄弟登山,各自努力。”
也许人们觉得,父母应该陪伴,因为他们已经老迈,孩子应该陪伴,因为他们正在长大,病人应该陪伴,因为他们身心痛苦。此时,我觉得一个在孤独和黑暗中摸索,想要摆脱束缚,奋力想要做自己的人,也是应该用心陪伴的。
是的,在未来的日子里,我可能真的帮不了她什么忙,更不可能帮她做什么决定,但我可以成为那个愿意为她“燃起一夜不灭之火”的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