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单四嫂子为什么没有明天 鲁迅《明天》里的寡妇单四嫂子是一个没有“明天”的人。她生活在“具有一点古风”的鲁镇上,与三岁的儿子宝儿相依为命。为了给宝儿治病,她四处求医,但遭遇了庸医的糊弄和迷信的愚弄,不惜花光所有积蓄,最终她和她的宝儿却都没有看见“明天”。
单四嫂子夜以继日地纺纱,做着超出自己体力的活儿,唯一的心愿是靠自己的双手来养活自己的儿子,让宝儿有个幸福的明天。但在黑暗的社会里,小小的心愿也不能实现,可以说,她是一个没有明天的人。
勤劳的单四嫂子为什么没有明天呢?一般的阅读者都认为,是当时那个“吃人的社会”造成的。的确,周围人的冷漠和趁火打劫,庸医的愚弄,鲁镇人的迷信“吃掉了”单四嫂子的明天,然而,掩卷深思,不难发现,单四嫂子之所以没有明天,除了社会的冷漠之外,更重要的是,她自身的依赖心理和怠惰的思维让她的“明天”成为镜中花,水中月。
单四嫂子习惯于依赖而丧失思考能力,变得怠惰,她是一个拥有勤劳表象和怠惰心理的人。她的依赖心理和怠惰的思维让她成为一个愚昧无知的女人,一个不会独立思考的女人,或者用鲁迅的话来说“单四嫂子是一个粗笨的女人”。她习惯于鲁镇人迷信的思维方式。宝儿生病,首先是求神许愿心,吃单方,把宝病愈的希望寄托于明天,她觉得说不定明天到了宝儿就好了,结果明天到了孩子依旧不见好,就抱着宝儿拿上全部家当,去找不像医生却颇有些装神弄鬼的“何小仙”诊断。“何小仙”仅用两个指头按脉,连孩子的病因都没说清楚,便开了个所谓的“保婴活命丸”的药方,并称其为“万能药”。这世界哪有什么万能药?哪有医生会像“何小仙” 一样漫不经心、装神弄鬼地给孩子治病?然而,单四嫂子却丝毫不去思考这些做法是否正确,因为她早已习惯于依赖而丧失了思维能力。愚昧的弱者,怠惰的思维,多么令人痛惜。对于单四嫂子,我们只能用鲁迅先生的话“哀其不幸,怒其不争”来概括。 依赖心理,怠惰思维,让单四嫂子没有了思考的能力,成了任人宰割的鱼肉。在"何小仙"面前,单四嫂子是送钱的"傻母亲";在"阿五"面前,单四嫂子是好轻薄的"寡妇";在"王九妈"等别的街坊面前,单四嫂子是可以任人揉捏宰割的"冤大头"。他们帮助单四嫂子下葬孩子,大抵不过是想通过丧事来赚一顿饭吃,赚点帮忙钱,真这么热心,孩子病时,为何一个援手都不见?但是,习惯于依赖的单四嫂子从未思考过这些,也没有想过这些,直到最后她一无所有的时候,她依旧还在依赖着"梦境"。
勤奋本是优良的美德,我们可以通过勤奋来获得美好的明天;但是,如果我们只有勤奋却思维怠惰,怠惰的思维会让我们丧失独立思考的能力,让明天成为泡影,成为梦境,这便尤为可悲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