读书为了什么?为什么要读书?每个圣人智者、大学问家、每个爱读书的人、站在阅读门槛处张望的人会问自己这个问题。
明朝儒家圣人王阳明幼年读书且思考人生,认为读书的根本目的在是做圣贤!因为“读书破万卷,下笔如有神”让唐朝诗人杜甫赢得诗圣的美誉,周恩来总理提出“为中华之崛起而读书”并为之奋斗一生。
汉朝文学家刘向更是直言不讳指出书犹药也,善读之可以医愚。北宋大文豪更大胆,发奋识遍天下字,立志读尽人间书,终有杰出成就。
历史上杰出人物的答案各种名样,普通大众也会有自己的答案,或者答案不明确,其实个人选择读书的行为也就是答案,让自己变得更好,工作能力增强等等。我总结一下,读书就是从外界接受信息,提高认知水平和摆脱平庸现状,形成最佳思维模式和行动方式。
对于同样的一件事,内心浅薄的人只能看到表面,而有底蕴的人却能看到本质,这就是读书与不读书的区别。例如陕北农村“放羊娶妻”的故事说明传统观念和落后习俗使人变得愚昧,牧羊娃天天与羊为伍,当然只会想到羊,他认为放羊能解决生存的问题,没什么不好,至如发展壮大就得另想办法,认知水平决定他的视野范围。
当今世界互相网时代,想读书并不是件难事,书店里各种书随处可见,手机上想看什么书就可以看到,获取知识的途径太容易。读书的重要性显而易见,但读书的最终目的是学以致用,学来的理论是否有用有效果,那就要由实践来检验,通过写作输出和人际交流来实现,自我评价与他人的反馈是最直接的方式。
《菜根谭·砺品》:“讲学不尚躬行,如口头禅;立业不重成德,如眼前花,”意思是讲:如果只知学习而不去亲身实践,那么就变成了徒具形式的口头的修禅,不是真信佛;如果只想着建立功业而不去思考培养美德,就会如眼前昙花一样会马上凋谢。
毛主席说:“真理只有一个,而究竟谁发现了真理,不依靠主观的夸张,而依靠客观的实践。”
宋朝爱国诗人写诗:“纸上得来终觉浅,绝知此事要躬行。”讲书本上得到的知识是肤浅的,要真正彻底弄懂某种知识,一定得亲自实践。尽信书则不如无书,所有理论从实践中来,又要到实践中接受检验。
新闻釆访经常报道,有很多人为了立足职场而盲目地去参加一些资格认证之类的考试,提高自己原本不是件坏事,证书很重要,是进入职场的通行证,进入公司的敲门砖,可以暂时有用,但是实实在在的本领和实战能力都可以长期受益。
我们常听到家长和同学们说,要是考上大学就好了,其实大学是高起点教育的开始,毕业文凭不能代表你学会了很多知识,只是你完成了学校所规定的课程学习任务的证明。社会上任何一种正当的职业都会让人从中受益,而系统性的知识学习让你获得一种超越本能的力量,帮助你在职业生涯中获得长足的进步。
大学生之所以毕业前需要进行社会实践,是因为他们缺乏社会实践经验,动手和创造能力不够好,平时只生活在校园内,不能很好将理论知识与实践相结合,如果善于学习总结和吸收前人的宝贵经验和科学规律,那么就会减少个人自我摸索的时间,更快更好成长。
家杨绛曾说:“读书不是为了拿文凭或者发财,而是成为一个有温度懂情趣会思考的人。”
经典文化和优质学问是经由数百年乃至数千年历史积累而来,凝聚了无数先贤学者的智慧,那些看似无用的诗词曲赋、历史人文,中外经典,其实会潜藏到你的气质里、谈吐上,展现你的浩然之气与令人羡慕的人格魅力。
古训讲:书中自有黄金屋,自中自有颜如玉,确实如此,多多读书,多读好书,让自己的人生更快乐,更幸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