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一日出行,我背了一个双肩包,手拉了一个装得满满当当、有点沉重的拉杆箱,还背着一个装了被褥的包袱。所以计划着下了大巴车,出站后叫一辆网约车去目的地。
刚到出站口,栅栏边就围过来几个中年男人,热情而又急切地问我要去哪里、坐不坐出租车。我边往外走,边应付着他们,说,我要坐网约车。其他几个人听完我的回答,就离开我去招揽别的顾客去了。而他却很执着,跟在我身边不断地介绍着坐出租车的好处:“我们不乱来,有发票,可以打表……你可以导航一下,我们走最近的路,不让你花冤枉钱……除了起步价之外,一公里三元钱,不多收的。”可能是他的急切和执着让我有了恻隐之心,我就未再盘算费用,上了他的车。
五十多分钟的车程,我们聊了一路。
我们先从户籍地聊起。他问我来自哪里,听完我的回答,他说:“我们是老乡啊!”原来他来自于我住的那个小城相邻的那个县的一个小村庄,那个村庄与我们是搭界。攀上了老乡,似乎就有了共同语言,于是话题自然就来了。
他说他是1995年来这儿的,最初就是提个篮子走街串巷卖新鲜水果,比如草莓什么的,一天能挣50来块钱。后来拉一辆架子车,卖我们那出产的瓷餐具。他发自内心地感叹:“那时的钱真好挣啊!虽然一车子东西有1000多斤、拉着很沉,但能挣到钱还是很高兴、很有成就感的。”
这样干了几年,他有了积蓄,就跑起了出租。他说,2000年前后,跑出租还是比较能挣钱的,活儿多,还容易有长途,比如去机场,常常是不打表,就是一口价150元,爱去不去。他说觉得干这行不错,就让他老婆也干起了这行。很快,他们就用跑出租挣的钱,买了在这个省会城市的第一套房,那是2005年,也算是在这儿扎下了根。后来过了几年又买了第二套大一点的房子。
他说他有两个孩子,大的是男孩,已结婚,跟他们生活在一起。大孙子五岁,小孙子才刚刚五个月。他抱怨儿子挣钱太少,一个月才六七千块钱,儿媳在家看顾孩子,所以他们还要花他的钱。他说当初就不同意他们要第二个孩子,因为一个孩子养起来经济压力就已经很大了,大孙子上幼儿园,一个月就要两三千块钱,但他们非要生。他的小的孩子是个女儿,上了一所很普通的大学,学的是会计专业,已毕业,目前在一个私立学校代课,一个月工资三四千,也就只能顾住自己罢了。
我们也谈到老人,他说他的父母均已过世,自己出来得早,是兄弟姐妹中排行最小的,所以对老人也没付出多少,老人的赡养多亏了他的三个姐姐。
他感叹现在的钱难挣。他让我看他方向盘旁的仪表,说到这儿时(下午的两三点),才跑了110多块钱,说经常是努力跑一天,也就是只赚到了饭钱和烟钱,只有节假日才可能会多挣一点。他说他最喜欢在除夕和正月初一那两天干活儿,不仅活儿多,而且因为过节,相当一部分乘客还愿意多给。有一年春节期间拉了一个男乘客,打表付费是101块,但到站后给了200。他说他从来没看过春节晚会,顶多在回去吃饭或睡觉前看一部分回放。他说不是极特殊的情况,自己从不休息,每天都出来跑活儿。
他说他和老婆都在外边跑出租,勉强能够支撑一家人的日常开销。
路过一些当地著名的建筑和景点,他会主动地给我介绍景点有什么特色、门票多少钱、适合什么年龄的人去玩等等。
谈到自己的前半生,他说如果再回到20出头的时候让他选择,他坚决选择不结婚。我问为什么。他说过得太累了,就是在结婚后,发现自己像个轮子,只能不停地转,就没个喘息的空儿。他说他很怀念曾经单身的生活。
就这样一路走一路聊,不知不觉就到了目的地。下车付款时,他把打出的小票递给我。我看了一下费用,比网约车贵多了。但我也没再说什么,心里也并没有什么被宰的感觉,扫码付了款,挥手与他告别。
今天是我来到这儿的第三天了,三天来,我不时地会想到这个司机,想到与他一路上的交谈。虽然他的面貌在我的脑海里很模糊,但他说的那些话,他的人生经历、生活感悟,还是让我印象很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