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中考试刚过,就接到一个高一男孩的求助短信,说自己平时挺阳光的,可是一到考试,自己就会特别紧张,拉肚子,失眠,而且发挥失常,不知道该如何应对,他用"无语"形容自己的无奈。于是我和他约了一节课的时间详谈。
当他说谈起自己对待考试成绩时,他说自己家因为离学校远,不在一个区,父母为了他上学方便,在学校旁边租了房子,每月要支付两千多的房租,而且自己在校外还报了辅导班,花了不少钱,感觉如果成绩不好,父母脸色会很难看,爸爸妈妈会责备他,他自己也觉得对不起省吃俭用供养自己的父母,也对不起自己的努力,所以每次考试前压力很大,越想考好越考不好。我们都知道在心理学里有一个规律叫做‘‘耶克斯—多得森定律’’,说的是动机水平和学业成绩之间是"倒U"型关系,各种活动都存在一个最佳的动机水平.动机不足或过分强烈,都会使学业成绩下降.在中国,不乏一些寒门学子,因为过于孝顺懂事,为了家门荣耀和满足父母期待而拼命苦读,小小的懂事的他们很早就扛起了重重的负担,这种负担在父母那里反而看成是一种好处,一种爱的表现,殊不知无形中造成了孩子心头的责任和负担,如果成绩没得到父母的肯定,他们便心如刀绞,愧疚自责。于是考试前会格外紧张,明明会做的题考试的时候就怎么都找不到思路,耳熟能详的东西都会一片空白,发挥失常就会导致成绩下滑,心情不好反过来有又影响自信心和学习效率,如果不及时调整就会陷入恶性循环,长此下去,就会进一步陷入‘’习得性无助‘’状态。
什么是习得性无助呢,就是指一个人经历了失败和挫折后,面对问题时产生的无能为力的心理状态和行为。当一个人将不可控制的消极事件或失败结果归因于自身的智力、能力的时候,一种弥散的、无助的和抑郁的状态就会出现,自我评价就会降低,动机也减弱到最低水平,无助感也由此产生。所以有些时候父母的期盼无形中成为了一些好孩子的精神病毒,从他们出生开始,就承担起了一家人的梦想,很多小学老师反应现在一些小孩子写作业觉得是给父母写的,他们通过了自己就解放了,其实这对他们来说是不公平的,也是危害深重的,他们渐渐把学习当成了父母交给自己的任务,还有的父母会因成绩好坏奖惩孩子,甚至出现了有家长承诺孩子中考考入重点高中就奖励两万块钱这样的事,殊不知自己正在将孩子宝贵的主动自愿学习的内在驱力,变成功利的被动的附属驱力,导致很多学生进入大学后沉迷游戏,旷课,逃学屡见不鲜,渐渐迷失自我。
虽说可怜天下父母心,没有哪个当爸妈的不真心爱自己的孩子,但请你们不要把自己的爱变成孩子的负担,如果爱他们,就让他们自在的成长,无条件的尊重他们,接纳他们,支持他们,允许他们成为自己想成为的样子,让他们有自由有机会勇敢的做自己,好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