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说童话类
1.赵南柱、崔恩荣、金异说、崔正和、孙宝渼、具并模、金成重 《给贤南哥的信》
一部不同作家的短篇作品集,把女性作为故事的核心来处理,分成“我们的故事”和“他们的故事”两个主题。其中“我们的故事”里的三篇《致贤南哥》《你的和平》和《更年》都让我想到《82年的金智英》。真的是不管女儿、妈妈、妻子看起来,都让人觉得窒息。最可怕的是,这往往是东亚女子们普遍的生存现状。希望所有女性的生活都美好、独立,有担当,看到这样文字的时候,不再感同身受。
2.[英]丽莎·威廉森 《纸崩》
这本应该算是儿童文学吧。
一个囤积成癖,放弃控制自己人生的母亲;一个立志保护母亲和家庭,宁愿生活在垃圾和秘密里的少女。在遇到缠到自己头痛不已的活泼少女时,她慢慢明白了友情的定义,在一片荒芜中找到了自己擅长的歌唱和人生的主导权。一位母亲带着女儿以及女儿最好的朋友一起围坐在餐桌边,她们直接把鱼和薯条放在桌子上,拆开包装就吃了起来。但对罗·斯诺来说,这就是她期待已久的奇迹。
3.张忌 《出家》
看开头几章的时候,我简直是对这个主人公生理不适:工作不足以养妻女,一心惦念着生孩子,在生活夹缝中动用圆滑和小聪明去找工作,各个都不是讨喜的类型。但是小说行文和节奏把握得又实在太顺畅,让人忍不住一页一页读下去。
就是这样一个人,在为谋生进入寺院以后,却有了佛心,真正在不那么艰难的生活里努力保持品性,寻找内心的安定。这种人格的切换和物质精神反复挣扎的两难选择,反而是读起来很有意思的事。是以后我可能会再看一遍的小说。
4.[英]塔拉·拉尔《虽然很想哭但更想喝一杯奶茶》
很难过的一本半自传体小说,因为书名看的,看完以后也巨想吐槽这个翻译。蔡康永曾说:“隧道的尽头,一定有一丝微光。”每个人的一生中都会有这样一段至暗时刻,我们无处倾诉,无法逃脱,但只要我们能都挺过这些极度悲伤的时刻,就能获得重生。对于抑郁症患者或者情绪处在低谷的人来说,最大的伤害不是你得了心理疾病,而是没人觉得你病了,他们只是觉得你想太多。作者在书里详细描写了这种时刻该如何自处,每一个需要治愈的人都可以在书中找到自己。
5.[日]多利安助川 《铜锣烧也有春天》
一个在高墙里度过漫长生命的人,用自己对生活的渴望和爱,拯救了另一个在高墙里迷失的灵魂。还好,生命中有爱,有美食,有盛开的樱花,还有鸟儿的歌唱。
6.[阿根廷] 胡里奥·科塔萨尔 《万火归一》
除了《病人的健康》,其他的几篇我都不知应该如何评价。不是我喜欢并习惯的风格。
7.张忌 《搭子》
张忌的《南货店》和《出家》我都爱读,于是找了他的中短篇小说来看,结果有点失望。不能说哪儿写得不好,但的确看完没什么感触。不知道是这本书不讨我的喜欢,还是短篇小说这种太仓促的体裁本身不讨我喜欢。
8.张忌 《女士们》
收录了两部中篇小说——《女士们》和《杀死一条哈瓦那》。两篇我都不喜欢。
9.[日] 乙一《寂寞的频率》
四篇小说中,除了《失去的世界》,其他几篇完全不喜欢。这大概是我看过的最不喜欢的一本乙一了。
10.[日] 乙一《只有你听到》
五个短篇故事的合集,最喜欢的是《伤》,其次是《只有你听到》,每个故事里的孤单和落寞都是太扎人心的东西。
11.陈麒凌 《也许这爱情太平常》
看了好几本陈麒淩,确定了,最喜欢的还是当年初见的那一篇《白菜玫瑰》。这本书除了写男女相恋,终于有了其他种类的情感,描写功力依旧细腻,只是很难打动我。
散文&社科类
12.[美] 斯蒂芬·盖斯 《微习惯·瘦身篇》
在我已经胖成球放弃减肥的时候,意外地看到了这本书。有意思的点在于,这本书全程讲的理念不是要求你必须怎么做或者不能做什么,而是不停地试图改变读者的心态——真的很想吃零食的话,就吃吧;不想运动的时候,就只做一个俯卧撑也没关系。结合相应的减肥饮食和运动理念,制定的无论谁都能完成的微习惯,反而是没压力能随便达成的。打算按着书里说的试试看。
13.[美]艾米·埃利斯·纳特 《成为妮可》
这是一本纪实文学,作者艾米在四年内追踪了这个触及到文化争论核心的美国家庭,记录了一个男孩对于自身性别的困惑,并最终成为自己的全部过程。因为纪实,所以在文学性上略有欠缺,只能说是不难看,有可读性。我对“跨性别者”这群从来没有关注过,看这本书的时候,我更多地能感受到来自跨性别者本身的困惑和挣扎,以及他们将要面对的残酷处境。所以,这本书对我而言是有意义的。
14.肖复兴 《我的父亲母亲》
肖复兴的散文集,总体来说,写父母的那些比写知青年代的好,写日常生活和食物的比写儿孙的好。说不上好看,也说不上难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