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们辩证虚实,阳虚的人,汗后亡阳,阴虚的人,汗后亡阴,发汗以后,恶寒怕冷为虚,恶热怕燥为实。虚寒当温,实热当泻。我们只要知道这个基本概念了以后,就知道该如何来调理了,是用附子来温阳还是用大黄来泻热,这样心中就有数了。
调胃承气汤证是有东西堵在了胃的下方,不会有胀满的现象。调胃承气汤很好辩证,就是在建里和下脘这个地方有压痛。我们知道,承气汤有三个,我们前面提到过,除了调胃承气汤,还有两个,一个是小承气,一个是大承气,这两个大小承气汤辩证当然也不一样。
所谓承气,就是承顺胃肠六腑这气机,胃肠六腑气机不顺,一定是内有邪气凝滞,三承气汤都能攻胃肠六腑凝滞之邪,所以,都能承顺气机下行。不但能治大便硬结,又能治疗大便下利,但是三承气汤用药不同,剂量不同,煎服方法也各有特点。
如果下利后重,腹胀疼痛厉害,急迫较重,用大承气汤。下利后重,以腹胀为主,用小承气汤。下利后重,虽有腹胀,但是很轻,基本上感觉不到,用调胃承气汤。
我们前面讲过,最简单的讲就是,调胃承气汤堵在了胃的下口,十二指肠这一段,小承气汤堵在了小肠这一段,大承气汤堵在了大肠这一段,(见下图)。由此可见承气汤的主要作用就是祛邪通腑。
我们在伤寒论第29条辨若胃气不和,谵语者,少与调胃承气汤,讲了调胃承气汤,是讲病人心烦,微恶寒,脚挛急,自汗出,而误用了桂枝汤去解表,造成了胃里的津液大量丢失,从而胃里的食物堵在了胃的下方,十二指汤。
现在第70条辨讲的调胃承气汤是发汗以后,但热不寒。我们一开始就讲了,但热不寒都是阳明证,里实,也就是说病人喝了桂枝汤以,发汗以后,由于津液耗伤,胃中干燥,虽然表已经解了,邪热却转入阳明胃腑,化热化燥,却造成了里不和,所以,就用调胃承气汤来调和胃气。
我们现在知道了,发汗,既可伤阳,也可伤津,伤了阳,阳虚则寒,伤了津,津枯则燥。根据这些原因,人生病就会有寒热之分,有阴阳之别。所以说中医治病是因人而异,辩证施治,只要辩证对了,方药下去,除非你的剂量开得太轻,效果不明显,一般来说都能有较好的疗效。当然如果能很清楚的辩证到哪条经络,先在这条经络上去做针灸,进行补泻,再用对证的中药,针灸把经络疏通,中药的药性顺着经络直达病灶,那效果不用说,你也知道。
调胃承气汤主要是针对阳明病,胃家燥热,有发热汗出,心烦,谵语,胃中烦热,建里到下脘这过地方有痛拒按,大便干燥,脉沉有力。
调胃承气汤一共只有三味药,一个是大黄,一个是芒硝,一个是炙甘草,大黄是泻下攻大便的,大黄是苦寒的药,也有清热泻火,解毒消痈,利湿退黄。所以,大黄在主调胃承气汤里是君药,芒硝是咸的,咸能软坚,所以,芒硝是软坚润燥的。在调胃承气汤里就是把硬的大便软化掉,帮助大黄泻热通便,所以为臣药,甘草我们讲得太多了,就是和中的,缓和中气养胃,其实就是怕芒硝和大黄太峻烈了,所以用甘草来缓和一下,使药力缓慢下行,为佐药。
综上所述,调胃承气汤就是软坚通便,泻热和胃。燥热得解,胃气自和。促进胃肠蠕动,改善肠道血液循环,还有抗菌消炎的作用。
调胃承气汤对有表证的,脘腹喜温喜按,脉象虚弱的病人忌用,至于为什么?我们前面讲过,有表证的应该先解表再攻里。调胃承气汤本身就是攻里实的,虚证的当然就不能使用了。对大便不通兼有腹胀的症状不适合使用,因为有腹胀的,那应该是另外两个承气汤。
调胃承气汤在临床上治疗实而不满,腹中转矢气,什么是矢气?其实就是喜欢放屁,这个矢气是在胃的下口,也就是建里和下脘这一段,这个矢气很容易上充到头,有燥屎,不大便而引起谵语,所以,对燥、实、坚三证同见的可以用。
调胃承气汤的用量我们前面讲过,这里就不重述,但是对它的煮法和用法再说一下,先煮大黄和甘草,煮好以后把滓去掉,再放入芒硝,稍微的加火,只要水一开马上关火,如果还有余热,不用加火都可以,温服。方歌:调胃承气用甘草,安中缓急调胃好,芒硝软坚大黄下,阳明里实无晚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