后来发现了那本《大卫·科波菲尔》,是董秋思译的版本,都是繁体字,不过倒是磕磕绊绊地读完了。这边书给我打开了一个新世界:原来还有这么优秀的外国小说!本来是有些排外心理的,而且觉得外国人的名字好长,不好记啊。看了这本书之后,这种想法消失了。
不禁把书里面长长的人名都记住了,而且还喜欢上了书里面的木版画插图,至今对那种:由大片斜线构成的阴影与立体感,有着滑稽的表情和大鼻子的人物,传统的英国式燕尾服及带裙撑的宫廷式裙子,记忆犹新。对他们的食品、礼仪习惯、说话方式,以及一些思维观念,都很感兴趣。
特别是书中那些长长的句子,是否就是所谓的欧式句?反正中国人说话是不会那么说的,句子里令人陌生的逻辑结构、说话人特别的语气,都令人很着迷!
等上了中学的时候,我把这本书已经看了许多遍,那些催人泪下的章节上,难免地留下了眼泪的痕迹。唯一遗憾的是,图书室里只有上部,没有下部。直到后来读高中的时候,在新华书店才看到了这部小说的情节简介,把整个故事情节在心中完整起来。再后来在读大学的时候,才在学校图书馆里面借到了下部,得以把整本书读完。
我很幸运,那时我们大学里的藏书都比较老旧,所以我又借到了董秋思版本的下部,而且还是繁体字,呵呵……,并不嫌老旧,对我来说却正合意。初中时读它的时候还不知道,其实这便是所谓世界名著,而其作者狄更斯被誉为继莎士比亚之后,世界上最伟大的作家之一。
多年之后,我在书店、网店里找遍,却再也找不到那个版本的《大卫·科波菲尔》。一些新版本翻译得并不好,文字欠缺功力,与那些老翻译家无法相提并论了。现在最经典的版本是译林出版社出的,翻译的名字忘了。业界评价说,这个译本的特点是把那些难懂的欧式句,按照中国人的句式习惯进行了翻译,不仅好懂而且优美顺畅,而之前董秋思的译本较多的保留了欧式句的特点,读起来有点晦涩难懂。
我却不这么认为,总觉得董秋思的版本较多地保留了原著的特色,而且个别句子的翻译非常精准,体现了这位翻译家在文字方面高深的造诣,现在人们推崇的那个版本在个别处翻译得不够精准,只做到了信、达、雅并不够,还要用精准的文字表现原著的思想感情。所以看着一直不喜欢,但之前的董秋思版本却是很难再找的见了!
妈妈图书室里那些藏书,后来被学校领导当废纸卖的卖、烧的烧,许多珍贵的书已经再也找不到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