余华是一位先锋作家,进入90年代以来,余华的创作就更倾向于新写实主义,苦难叙事成了90年代以来余华小说的主要内容,《许三观卖血记》就是这一时期的代表作之一。
余华擅长于简单明快地讲述故事,他放弃了面面俱到的讲述方式,而是提取若干事件和场景来概括人物数年的生活乃至一生的经历。
《许三观卖血记》按照时间顺序,以许三观一生12次卖血为线索串联起来。他第一次卖血时很骄傲,觉得自己是一个很健康的人;第二次卖血是因为一乐打伤了方木匠的儿子,没钱赔,被人家搬了家具,不得已去卖血还债;第三次卖血是为了给他出轨的林芬芳买补品;第四次卖血是为了让一家人在三年困难时期吃一顿面条;第五次卖血是因为因为一乐插队回家为了给一乐一些钱;第六次卖血是为了让二乐早点回城,请二乐的队长喝酒;之后几次卖血,是为了筹钱给一乐治病;最后一次卖血是为了给自己点一盘炒猪肝、二两黄酒,新来的沈血头嫌他老,拒绝了他。
这本书,讲述了一个地位低微的送茧工平凡的一生,但是让我感受到了在那个时代下的父亲的责任,亲情的温暖。
这本书里很注重细节描写,许三观知道一乐不是自己的亲生儿子后,他说不想把卖血的钱花在一乐身上,不带他去吃面条,一乐离家出走,许三观去把他背回来,最后还是带他去吃了面条。“一乐看到了胜利饭店明亮的灯光,他小心翼翼地问许三观:‘爹,你是不是要带我去吃面条?’许三观不再骂一乐了,他突然温和地说道:‘是的。’”
书中还有一个很触动人心的片段,就是在困难时期,家里吃不起肉,他用嘴巴给老婆孩子“炒”菜,他描述了炒菜的每一个步骤,绘声绘色,最后他还说“今天我过生日,大家都来尝尝我的爆炒猪肝吧。”让人心动又心酸。
余华说,这是一本关于平等的书。许三观一生都在追求平等。他对二乐、三乐一视同仁,却偏偏对一乐有那么复杂的感情。许三观口口声声说不想把卖血的钱花在一乐身上,其实一乐和他的感情最深,甚至在后来为了给一乐治病,差点因为卖血丢掉自己的命。他对一乐是温和的,刀子嘴豆腐心,面对一个没有血缘关系的儿子,他仍尽了作为父亲的责任。一乐也知道自己不是许三观的亲生儿子,但是他仍然很听许三观的话,为他着想。
书中还运用了重复叙述,《许三观卖血记》的苦难是以“卖血”的形式重复出现。许三观卖血故事的反复出现,没有让人觉得冗繁,反而让人觉得简洁生动。这里也有细节刻画如:卖血前要猛喝水,水喝多了,人身上的血也会跟着多起来,卖完血后,许三观会去为自己点一盘炒猪肝、二两黄酒。四十年里这些相同或相似卖血的经历,把许三观的底层生活清晰地镂刻出来,其生命的价值,生存的意义一次一次地震撼着读者的心灵。
这本书还有一个特点就是对话叙述,对话占了整本小说绝大部分的内容。许三观的故事基本上完全由对话组成。有大量的以第一人称直接引语的人物语言,通过对话来进行场景和人物性格的描述,揭开人与人之间的情感与关系。《许三观卖血记》的语言风格直白平实,切合人物的文化水平和性格特点。就是这样简单温和的语言,表达了最真实自然的感情。
余华说,“这本书其实是一首很长的民歌,它的节奏是回忆的速度,旋律温和地跳跃着,休止符被韵脚隐藏了起来。”
这本书讲述了许三观通过“卖血”来维持生活的故事,作为一个普通人,许三观有自己的缺点,他狡猾,盲目乐观,但是读者可以感受到的更多的是他的善良,热心与责任。他的故事反映了当时中国的环境下底层人民的生活状况与生存环境,反映了底层人民的思想观念,以及他们面对苦难的命运却无法抗衡的悲哀。但是在这份悲哀下面又包孕着温情与人道主义精神。由此可以感受到余华对贫苦老百姓的深切关怀,促使作者以苦难为主题为我们展示了生存的真实与残酷,但是又让我们看到了苦难结束,美好生活的希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