读过我之前文章的人都知道我最近买房的事情,突然增加一倍的首付,那就只能凑钱了。可是怎么凑呢?买房市场,经常听见“六个钱袋理论”——即父母、爷爷奶奶、外公外婆——标准的啃老模式。这应该是对于城市具有固定工作的长辈而言吧,毕竟如我家的乡村,外婆的零花钱基本是我妈给的,爷爷奶奶的零花钱主要是我和我妹以及姑姑。
对于我自己,因为从小攒钱的习惯,因此读书期间,我总是债主,同学要买车票、生活费不够了,银行流水需要余额等等,基本都可以从我这里周转一下。而我的同学大多也算是比较靠谱,目前为止,借出去的钱,不说百分之百,百分之九十九都是收回来了的。
因为我并不是什么人都要借的,你不会不考虑他的清偿能力以及款项用途,比如应急、周转还是投资、赌博?以及平时的个人人品、关系亲疏;而我妹不一样,她的钱基本是很容易借出去的,包括同学同事,所以也碰到很多消失了不联系的,钱就回不来。
最近关于借钱这件事,有几点感悟:
1 借钱最好说话的亲戚
我和二姑姑、大姑姑说,我最近买了一套房子,还差好些钱。她们二话不说,把家里定存的钱当活期取出来了,损失了不少利息。小姑姑从二姑姑那里听说了之后,问我还差不,我说确实还差,但是不打算向她开口,因为她之前身体生病花了不少钱,至今在休养。四爷爷是孤家寡人,年轻的时候一直在外面打工,存了一二十万,但非常节省;他的存折都在我们家放着;不过,我爸妈也没有打算问他借而是办理了抵押贷款。
2 借钱最爽快的同学
家里解决了十之八九,剩下的一点我准备问问同学。很少和同学借钱,有点不好开口。但是特殊情况嘛,问了几个本科的闺蜜和研究生同学。大家基本都是处于才购房或者买车或者出国生娃的阶段,也是不少外债。发的微信信息,承诺了还款期限;也不知道有几个人会当成微信诈骗。不过,他们基本都电话回复过来了,即便拒绝了也是解释了原因,合情合理。总共向五位好友借了钱,一位正在装修房子,本来是用于装修按揭付款的;但是看我的周转期短,他还是毫不吝啬地借了。另外两位,手上活期也就两三万,给分别借了一万出来;最让我感动的是研究生同学X,当时一起做项目,我向他开口完全是基于五六年前的印象,结果他看到消息立马给我补齐了最后的部分。
3 友谊与金钱
有人说,如果你真的珍惜友谊,但凡能够自己解决的就不要向朋友借钱。因为谈钱伤感情,不借,伤感情;借了不还更伤感情。我妹她经常觉得自己手里有钱,别人来借好像不好意思拒绝,因此产生了很多坏账。如果遇到借钱的事情,基于感情或者理智去判定要不要借;而且还有缘由,比如我这个借款的初衷虽然是急需却并不是一个必需的,这种最好的是向银行借。当然最重要的,如果连人品都不了解,说明关系还不到借钱的份。
4 关系程度
我有一位算是比较熟悉的好友,从高中、大学,我还帮过她不少;从她读大学到进入学生会等等,后来找的工作也不错。以为我们是比较好的的,结果她说:“老同学了,你工作那么好,我还准备向你借钱买房呢?”——说实在的,这个答案非常令我失望。我能够很容易地接受“手里确实比较紧,没钱呢!”没必要回得那么套路。另一个我妈的朋友,他们早年常常向我家里借钱周转生意,我妈都借了;当然他们也按时还的。可是我妈就问了一句,她立马说现在儿子又买房、孙子要找保姆……
所以被拒绝很正常,比如我有个师弟比较有钱,关系也还可以,但是他说最近刚投了几个项目里面,那我还是信的。
一般可能的借钱关系是从家人、亲戚、同学、同事到一般认识或陌生等等,越往后面概率越低。而这里面有两件比较令我感动的事是一位趁上海会议期间见过一面的朋友,知道这件事说如果需要他可以借五千,希望不要嫌弃,因为他也在还外债的途中。还有一位没有见过面的,认识不久;只聊过关于美食和读书,也只知道我最近买房子,在凑首付,主动说如果需要,可以借两万,说是自己了解借钱的辛酸。我还说,你胆子好大呀,万一被骗了——当然,最后这两位的钱我都没有借;关系不到借钱的份。我当时最坏的打算是可以使用微信的微粒贷,按日计算利息,年利率18%。
5 借款处理
像我妹那种,把自己长期处于债主的地位,等到要用钱了还得去催,因为她总不好意思拒绝。其实人与人之间讲究一种互相体谅,拒绝有时候是一种良策。我自己开口借款的都承诺了还款日期,基本上可以根据自己预期收入进行评估。而且还专门列了表格,备注好借款日期、金额,虽然就几个人。另外,我前段时间病得很严重,我所有的信息,包括银行卡、债务和保险等等都有告知父母,即便真遇到什么问题也都可以处理。
最后能够解决最近弄得我焦头烂额的事情还得归因为几点:态度诚恳,人家能借是好意;不借也是人之常情,不抱怨。有清偿能力,承诺期限,按时归还——比如我八月可以开始还第一个人了那就可以不用拖延。
如果确实遇到困难,方法总是有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