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岳美中老先生出身贫苦农家,25岁时因患病始学医,既无学校可入,又无名师指点,而卓然成为一代医学大家者,靠的是勤奋好学与持之以恒,可谓自学成才之典范,后世行医之楷模。故将其临床经验和体会分享之。
图文|国医卫士
著名老中医岳美中素尚方药,对仲景组方配伍有一定的研究,尝谓:同样几个药物,配伍或组方得当,临床可以卓效,反之,治疗失败者屡见不鲜。又云:《伤寒》、《金匮》两书,方剂近300首,看起来似有浩繁之感,但细加推究,仲景的每一方剂组成,每一药物配伍,都有其严格的原则和规律,而且病药合拍,丝丝入扣。现分七个类型之于下:
【1】制短扬长
《金匮》栝蒌薤白半夏汤,为治胸痹不得卧,心痛彻背之良剂,其组方配伍之妙,堪为后世法。心,体阴而用阳,居于胸中;胸为清阳之腑,不为阴邪所干;痰为阴邪,今痰湿踞于胸中,必然干扰心阳,阻塞心脉,因而胸痹不得卧,心痛彻背。胸中阴邪既盛,其治疗何以用寒润之栝蒌,且以之为君?仲景组方配伍之妙,即在于此。栝蒌性虽寒润,但其涤除胸膈痰湿之效,却非他药可比,而且臣使之药均为辛温苦燥;薤白辛通,散滞逐寒;半夏苦温,燥湿祛痰;白酒辛热通阳,可助薤夏之力,三药相合,又有监制栝蒌性寒之功。辛热与寒润呈三与一直比,量亦如是。因此,其助阴伤阳可以无虞矣。四药相伍,除痰湿而通心胸之阳,临床施用,能收桴鼓之效。就栝蒌而言,其组方配伍可谓制其短而扬其长。
【2】相互为用
《伤寒论》麻杏石甘汤,治邪不外解,入里化热,壅肺而喘。岳老谓:仲景麻、石配伍恰到好处,麻黄辛温,宣肺平喘;石膏辛寒,清泄肺热。两药之辛,可协同疏散表邪;麻之温可制膏之寒,防其过于清泄,而膏之寒可制麻之温,防其过于宣散。因汗出表邪已疏,无须再汗,故麻黄不与桂枝伍,否则过汗伤阳。寒邪入里化热,虽有小汗而表邪未清,故麻黄不与芩、连伍,以其寒苦则降,于病不合。大青龙汤亦麻石相伍,其治为太阳表实兼阳明里热之候,与麻杏石甘证之表邪未尽,余热内迫截然不同,故除麻黄大其量之外,又与桂枝相伍,共奏发汗解表之功,同时倍辛寒石膏之量,以清里热,则表里皆解。
麻石相伍者,还有治风水身肿无大热证之越婢汤。此方无大青龙证之表寒里热,无麻杏石甘证之余热内迫,而有在表之水湿与未尽之内热。岳老谓:此虽有续自汗出,而仍必用麻黄,因麻黄得石膏则发散不猛,而且风水为风热之阳与水寒之阴相搏,阳邪结聚,阴邪散漫,阳薄于上,而阴不能下输,如是而不用麻黄发其阳,阳将如何宣布?不用石膏泄其阳而通,其阴、阳将如何归其宅?因此,不用必用麻黄,而且必大其量,可见仲景麻石配伍之意,可谓尽善矣。
【3】动静结合
伤寒脉结代,心动悸,炙甘草汤主之。原方炙甘草、麦冬、大枣、生地、阿胶等,多属益阴之品,用量较重,而人参、生姜、桂枝、酒均为阳药,用量较轻。实则一组阴药,益阴补血;一组阳药,益气通阳。而仲景则别有一番心意在其间,阴药多静,阳药多动,阴药需要阳药的推动才能充分发挥其滋养作用。脉结代,心动悸,是津血虚衰、真气不足之所致,故用大队阴药以益津血,又以一定比例的阳药转输而敷布之。足见仲景动静结合、阴阳相伍的组方原则。
【4】药变则性变
岳老谓:仲景方剂,更换一味药,其治疗的疾病可迥然不同,如麻杏石甘汤、麻杏苡甘汤、麻黄汤三才。麻杏石甘汤为治疗汗出而喘之良方,已如上述;若石膏易苡仁,则治风寒湿痹;石膏易桂枝,为治伤寒无汗之重证。一药变,全方作用随之亦变,仲景用心可谓良苦。又桂枝汤本为治太阳中风,有调和营卫,解肌发汗之功,加大黄则可治疗腹满大实痛的阳明证;若漏汗不止,损伤阳气,用桂枝加附子汤主之,重在温经扶阳;若加葛根,治疗太阳病项背强几几证;若倍芍药量,加饴糖,则转而为缓中补虚,治腹中急痛之剂。再小柴胡汤本为治疗邪在半表半里的和解之剂,若加芒硝一味,则治少阳兼阳明腑实之证。桂枝去芍药为治疗误下后,邪陷胸中,脉促胸满之证,仅去一味芍药,则改变了桂枝汤的调和营卫、解肌发汗的性质。仲景立方遣药可称之为驾轻就熟。
【5】大病宜大药
岳老尝谓:为医者,要治大病起沉疴,总要研究仲景对大药的配伍应用规律。如附子为纯阳大热之药,能壮少火,散内外之寒,固生气之原。附子与大黄伍,《金匮》大黄附子汤之阴寒内聚实证。虽有阳郁之热,但非附子、细辛纯阳大热之品则寒不能散;非迅疾善走之大黄,其结不能消。前人曰:大黄苦寒,走而不守,得附子、细辛之大热。则寒性散而走泄之性存是也。大黄之寒,必有附子、细辛之剂,方能除其助阴之弊;附子、细辛必藉大黄之疾走,方能驱散寒凝阴结。又如麻黄附子细辛汤治少阴病反发热脉沉之证,附子得麻黄,元阳固而表邪解,麻黄得附子,则寒邪散而阳气复。再如,发汗太过,漏汗不止,是阳亡于外,急当救阳,宜桂枝加附子汤,此附子与桂枝配伍,汗止阳回,救阳生阴。
真武汤治少阴水气为患,附术为伍,附子之辛热,壮肾之元阳,则水有主;白术之苦燥,健中州之脾土,则水有制。干姜附子汤治误汗下之昼日烦躁不得眠,夜而安静,脉沉微之阳亡证,用姜附相伍,以壮阳配阴,挽救收脱之无阳。岳老谓:仲景姜附汤多与甘草配,如中寒阳微不能外达之四逆汤,中外俱寒阳气虚甚之附子汤、阴盛于内,格阳于外之通脉四逆汤等证皆是。又云,四逆辈均为治病之大药,为医者,不可因其性猛而置之不用。若亡阳四逆之证见,便可大胆投之,无须多顾忌,纵然尚有残留余热,不妨略加反佐,因一旦阳虚证见,则有急转直下之可能,故回阳救逆刻不容缓,应用回阳剂后,时有口干,小剂生脉,即可化为乌有,若阳复太过,数剂清凉就可收功。
【6】格阳者反佐
仲景对药物的反佐作用,恰到好处。如通脉四逆汤加猪胆汁和白通加猪胆汁汤,治疗阴盛格阳证,为防寒病与热药相拒,故两方均加苦寒的猪胆汁以为反佐。岳老谓:苦寒的药味很多,芩连栀柏等都是,为何不用为反佐?芩连栀柏苦寒性燥,而猪胆汁虽有苦寒之性,但能益阴润燥,使热药与寒病相合,而无阴阳格拒之患。
【7】因病用量
古有中医不传之秘在剂量,仲景组方配伍时,尤注重剂量变化应用。如龙骨牡蛎相伍,在《伤寒》、《金匮》中极为常用,但其用量不同。柴胡加龙骨牡蛎汤治疗热乘于心,心神不宁,因而胸满烦惊者,龙骨牡蛎各两半以镇固之;火气内迫,心阳内伤之烦躁,用桂枝甘草龙骨牡蛎汤,故龙骨、牡蛎各二两,以镇摄除烦;桂枝去芍药加蜀漆龙骨牡蛎救逆汤治惊狂卧起不安之证,因较前证更进一筹,故取龙骨四两、牡蛎五两;桂枝龙骨牡蛎汤治失精梦交,旨在收敛浮阳,摄精固肾,用牡蛎、龙骨各三两。
岳老谓:龙牡剂量,用以镇精除烦者,均大其量,如桂枝去芍药加蜀漆龙骨牡蛎救逆汤、风引汤等均是;用以敛浮阳、摄肾精者,均小其量,如桂枝龙骨牡蛎汤。又谓:伤寒火逆下之,津液损伤,不可用养阴增液之品治疗,以其表里阴阳之气俱已乖逆,若用阴柔之药,必致郁滞不和,反生他变。故配用不同剂量之龙牡,先收散乱之阳,调和而镇摄之,气和则津液自生,惟。惟仲景识此,非常见所能及也。
以上仅举数例,以说明仲景组方之巧,未必道破其秘。临床若能掌握其规律,权衡在手,则自能提高疗效。
按语:此文仅为岳老学习和应用《伤寒杂病论》经验和体会的文章之一,可作为我们学习和理解《伤寒杂病论》的参考文章,但《伤寒杂病论》值得学习的东西很多,不仅仅是组方配伍规律。仲景治疗急症,常选用药味少、用量重、顿服,以治之。如治疗心悸,用桂枝甘草汤。而药物治疗作用不同,或为了提高疗效和预防偏差,仲景选择不同的煎服和调摄法,如大黄黄连泻心汤,以麻沸汤渍之,以清上焦之火热;大承气汤,大黄后入,取其泻下之功能;桂枝汤“服已须臾,啜热稀粥一升余,以助药力,温覆令一时许”;大青龙汤服后“汗出多者,温粉粉之”。等等。
仲景大法:“观其脉证,知犯何逆,随证治之。”提示我们不必局限一方一药,包括《伤寒杂病论》的经方,要开拓思路,有是病有是证用是方。这一大法的运用范围远超《伤寒杂病论》所载方剂的治疗范围,对后世影响极大,包括温病大家叶天士在内的无数医家,不管你是伤寒学派还是温病学派,不管你是医经派还是经方派都一样。正是因为仲景在书中所讲的内容主要是示人以法,所以当之无愧地被后世尊称为医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