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寻找需求,而不是情绪发泄。
首先,说出事实,而不是评判。
其次,讲出感受。
然后,说出原因。
最后,清晰明确的要求。
举个例子:
你一个月有28天在加班。(事实)
我感觉很孤单。(感受)
因为从早到晚带娃,没有喘气,没人分担。(原因)
我想要你准时下班,回来带带娃,我能有自己的时间看看书、听听音乐。(需求)
2
昨天下午,女儿因为太用力推秋千,撞到自己的脸,痛得嚎啕大哭。
“哭什么哭,我不是叫你不要撞吗!”被吵醒的爸爸,对着她大声指责。
女儿哭得更伤心。
我一手揽过女儿,抱住她。哭了半晌,女儿终于停了下来。
“是萌萌哭了吗?”
点点头。
“秋千撞到你了是吗?”
嗯。
“噢,很痛是不是?”
嗯嗯。
给她呼呼,吹吹。
“刚刚爸爸吼你了吗?”
是的。
“那你是不是很害怕?”
嗯。
“爸爸需要给你道歉,对不对?”
是。
爸爸给她道歉完,她愉快地去玩了。
孩子积压的情绪并非能自己消散,而是需要疏导。
3
晚上,躺在床上准备睡觉的女儿对着立在头顶的枕头“对着干”,头不停地蹭着枕头,身子扭来扭去,烦燥不安,不一会儿大哭起来。
爸爸从外面开门进来,“怎么啦,怎么啦,宝贝,告诉我怎么啦!”
看到女儿没理她,只是一味地哭。
“告诉我,你怎么啦?”爸爸顺手把枕头拿走了。
“哇!”女儿哭得更大声了。
同样的,我抱住了女儿,不用五分钟,女儿躺在床上沉沉睡去。
“原本女儿已经很困了,趴在床上几乎睡着了。你进来说给她读书,她一下子兴奋起来。读完之后,她身体确实很累了,毕竟和表姐弟玩了一天,不过读书带来的兴奋感让她精神依然亢奋。没有办法入睡的她,想把情绪发泄出来,碰到枕头,于是正在转移注意力中,你把枕头拿走,又指责她,你说她能不哭吗?”
经我这么一分析,先生马上就听明白了,理解孩子的行为,也知道自己下次应该怎么做。
理解,就是你知道对方的感受。
自责与责怪他人都不是最佳方法,倾听自己的心声,诉说自己的需求或者关注对方的感受才是明智之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