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部反映中华民族近现代史的文学作品
改革开放四十年来最具影响力小说
引起巨大的正反争议
是“乌托邦”似的理想?
还是反思过去的记述?
这些都因为那个村子而起
自然还是要回到那个村子中去
村子的名字叫
白鹿原
01|书籍简介
出版社:作家出版社
出版时间:2019年03月
推荐指数:★★★★
作者:陈忠实
简介:该小说以陕西关中地区白鹿原上白鹿村为缩影,通过讲述白姓和鹿姓两大家族祖孙三代的恩怨纷争,表现了从清朝末年到二十世纪七八十年代长达半个多世纪的历史变化。
02|创作背景
时代背景
20世纪80年代初由于特殊的政治环境而兴起了“反思文学”的创作潮流,这种潮流在此后逐步泛化为80年代的一种普遍的文学精神。这种精神影响到90年代的长篇创作,90年代的不少长篇创作,都在不由自主的向这种精神靠拢,这也使得这期间的长篇创作,在对民族历史文化的反思方面,达到了一个新的高度。陈忠实正是在这样的文学思潮之中,有了对《白鹿原》的创作欲念,并且完成了这部能够代表这种反思新高度的史诗作品。
创作经历
陈忠实出生在西安东郊白鹿原下的蒋村,年少时就在这片黄土地上挖野菜、拾柴火。白鹿原的春夏秋冬、草木荣枯,陈忠实都再熟悉不过了。陈忠实了解白鹿原昨天的办法,一方面是走访那些上了年纪的老人,从他们的记忆中去找寻家族历史记忆的残片。另一方面,他仔细查阅有关白鹿原的县志。
尤其是当他看到二十多卷的县志,竟然有四五个卷本是有关“贞妇烈女”时,感到既惊讶又费解。那些记述着某村某某氏的简短介绍,昭示着贞节的崇高和沉重。县志里往往是某女十五六岁出嫁,隔一二年生子,不幸丧夫,抚养孩子成人,侍奉公婆,守节守志,直到终了,族人亲友感念其高风亮节,送烫金大匾牌悬挂于门首。
这些布满了几个卷本密密麻麻的贞节女人们,用她们活泼的生命,坚守着道德规章里专门给她们设置的“志”和“节”的条律,经历过漫长残酷的煎熬,才换取了在县志上几厘米长的位置,这让陈忠实产生了逆反式的怨念。田小娥的形象就是在这种情况下,在陈忠实脑海中浮现出来的。
从1988年开始,陈忠实把妻子和长辈安置在城里,只身来到乡下的祖屋,潜心写作。四年的艰苦写作,每天陈忠实都要经受着各种人物在脑海中的较量,纠结的心情让陈忠实额头上的皱纹如同黄土高原上的沟壑一般深刻。
1992年3月25日,近50万字的《白鹿原》终于画上了句号。
03|奖项与衍生作品
获奖纪录
2018年9月27日,由中国作协《小说选刊》杂志社、中国小说学会、人民日报海外网主办,青岛市作家协会承办的中国改革开放四十周年最有影响力小说评选在青岛揭晓:
《白鹿原》入选改革开放四十年最具影响力小说。
衍生作品
2001年,西安市第一秦腔剧团团长丁金龙、丁爱军父子将小说《白鹿原》改编成同名现代秦腔戏,并由西安市秦腔一团首演。
2002年,由石良改编、李志武绘画、人民美术出版社出版的连环画本《白鹿原》发行,分上下册,印制2000册。
2005年,经过总政话剧团著名编剧孟冰的改编,北京人民艺术剧院著名导演林兆华将《白鹿原》搬上话剧舞台,并在北京、西安两市演出,场场爆满,一票难求。
2007年,首都师范大学音乐学院将小说改编为现代交响舞剧《白鹿原》。
2012年9月15日,由王全安导演的电影《白鹿原》在全国上线公映。
2017年4月16日,由刘进导演的电视剧《白鹿原》在安徽卫视、江苏卫视、乐视视频上映。
04|作品评价
正面评价
文学评论家白烨:“《白鹿原》本身就是几乎总括了新时期中国文学全部思考、全部收获的史诗性作品。”
中国文化与文学研究所所长孟繁华:“读完这部‘雄奇史诗’之后,获得的第一印象就是做了一次伪‘历史之旅’,左边的‘正剧’随处都在演戏,右边的‘秘史’布满了消费性的奇观,这些戏剧与奇观你可看可不看,随心所欲,在久远的‘隐秘岁月’里你意外地获得了消闲之感,早有戒备的庄重与沉重可以得到消除,因为你完全可以不必认真对待这一切。”
当代作家雷达:“我从未象读《白鹿原》这样强烈地体验到,静与动、稳与乱、空间与时间这些截然对立的因素被浑然地扭结在一起所形成的巨大而奇异的魅力。”
散文家游宇明:“《白鹿原》正是‘土洋结合家野合壁’的产物,它有传统现实主义的技巧,有黑色幽默的,特别引人注目的是它对拉丁美洲魔幻现实主义的大胆借鉴。”
学者郑万鹏:“《白鹿原》在深层意义上重构了民族精神。它继《四世同堂》给民族主义以最高褒扬。《白鹿原》问世使民族文学在更高意义上崛起。”
负面评价
暨南大学教授宋剑华:“《白鹿原》是一部缺乏创新精神的平庸之作,它之所以能够在体制内获得国家所颁发的最高奖项,恰恰反映出了20世纪中国文学走向沉沦的衰败之相。用叔本华评价‘庸作’的尺度来说,就是‘牵强附会、极不自然、谬误百出,字里行间永远渗透着一种夸张造作的气息’。”
北京大学教授张颐武:“古典或是写实和讲话式的象征之间也存在着拼凑的无奈。”
中山大学教授李慧云:“作者过于深情地描绘了封建帝制覆亡前后小农田园经济的这一抹夕阳余晖、古老村族的最后的宁静,这实质上是一种乌托邦式的理想。”
朱伟:“一大堆材料艰苦拼接而成的那么一个‘对一个历史时期社会风貌全面反映’的史诗框架,这个框架装满了人物和故事,但并没有用鲜血打上的印记,在我看来,它是空洞的一个躯壳。”
傅迪:“一部反映中华民族近现代史的文学作品,从中只看到传统的宗法文化的作用,却几乎看不到五四运动以来新文化的影响,这不能认为是真正意义上的真实。”
05|作品争议
《白鹿原》在《当代》发表时,出版社内部对《白鹿原》中的性描写看法不完全一致。
主编何启治的意见是拿掉其中两章,大概四五万字,分两期在《当代》发表。另一位副总编朱盛昌表示同意,不能因小失大。
《白鹿原》出版以后,因其尖锐的历史政治观点及大胆的性爱描述,在文学评论界引起了巨大反响和争论。
有人认为书中的性爱描写称得上是“惊世骇俗”,甚至因此将其与贾平凹的《废都》相提并论。
有人认为《白鹿原》的情色描写是比较有节制的,小说中有关性的描写并不是为了描写性本身,都符合小说本身的需要。
也有人认为小说中的情色描写是可以接受的,但是也应该属于成人级的。
1997年茅盾文学奖评奖的时候,评委会对《白鹿原》提出两条意见:
一条是朱先生关于“翻鏊子”的说法,容易误导读者,应当以适当的文字予以廓清;一条是比较直露的性描写应当做删节。
陈忠实做了适当的妥协,他自己删掉了一些。
何启治认为,被删改的两处性描写,既是情节发展的需要,也是人物塑造的需要,应该保留才是。
06|演化历程
为了创作这部作品,陈忠实用了两年时间准备,用了四年时间写作。
这部作品是陈忠实在其44岁时开始准备,至50岁时才完成。
该作篇末注明:1988年4月至1989年1月草拟,1989年4月至1992年3月成稿(修订本篇末加注有:1997年11月修订于长安)。
据陈忠实说,他写这部作品,共写了两稿,第一稿拉出一个大架子,写出主要情节走向和人物设置,第二稿是细致地写,是完成稿,精心塑造人物和结构情节,语言上仔细推敲。这个说法与他篇末标明的写作时间是吻合的。
《白鹿原》初刊于人民文学出版社主办的《当代》杂志,该刊1992年第6期和1993年第1期分两期刊载了这部作品。1993年6月,人民文学出版社出版了《白鹿原》单行本。
《白鹿原》问鼎茅盾文学奖时,茅盾文学奖评委会曾建议陈忠实对这部作品有些地方进行修改,陈忠实说自该作问世后,也有意对其中个别地方进行修改,于是就有了一个修改本的《白鹿原》。
人民文学出版社陆续出版了七种版本的《白鹿原》(有的用初版本,有的用修订本),累计印数已超过120万册(人民文学出版社2007年1月5日统计数)。加上其他出版社的印数,《白鹿原》由正规出版社出版的印数已超过130万册。
太白文艺出版社和广州出版社的《陈忠实文集》,华夏出版社和长江文艺出版社的《陈忠实小说自选集》都收有《白鹿原》,再加上香港和台湾的繁体字本以及外文译本,《白鹿原》的版本有十五种之多(截止2010年)。
07|艺术成就
《白鹿原》是一部现实主义作品。但它的现实主义又不同于以前的革命现实主义。
革命现实主义,强调政治观念,要求比生活更为集中、更为突出地反映所谓“生活本质”,在人物塑造上有类型化和两极化倾向。这样往往偏离生活的常态,从而陷入政治图解式的叙述。
而《白鹿原》力图展示生活原生态,揭示出纷繁社会中的文化属性与文化规律,它通过设置大量看似偶然的事件,把具体的人物命运和宏大的历史进程连结起来,从而使历史呈现出某种浑沌的状态,具有了生命的灵气。
在具体的创作中,陈忠实大量借鉴了潜意识、非理性、魔幻、死亡意识、性本能等现代主义手法,从而使情节愈显曲折,突出了人物命运的不可臆测。尤其是魔幻手法,在中国传统农村的直观思维中也可以找到根源,农村中那种融主观和客观、生与死于一体的原始宗教的二元论世界观,恰恰是魔幻思想的温床。
陈忠实正是通过这种魔幻描写,模糊了生者与死者、冥界与人间的界壁,在人与鬼的冲突中来展示人性深处的东西,揭示人性的悲剧、人生的苦难。同时,这种手法还给所叙述的历史带来一种不可预知的神秘性,给读者以心灵上的震撼:仿佛冥冥中有一只巨大的手掌握着人物的命运和历史的发展。
但是,《白鹿原》的现实主义又不同于曾流行一时的“新写实主义”。“新写实主义”强调“零度写作”,“纯粹客观地对生活本态进行还原”,展现现实的“原生态”,将“原色原汁原味”和盘托出,达到了“毛茸茸”的程度。
《白鹿原》虽然没去图解历史,注重原生态的生活和细节真实,但它并不是纯粹客观地还原生活,而是力图通过各种势力在原上的冲突和发展,揭示出传统文化的命运走向。陈忠实也并没有坚持“零度情感”,而是以悲天悯人的情怀,对中国传统文化的出路做了深刻的思考。
08|结语
20世纪80年代初由于特殊的政治环境而兴起了“反思文学”的创作潮流,这种潮流成为了独属于那个年代的文化精神,陈忠实也毫不意外地向这样的文化精神靠拢,创作了《白鹿原》。
但因为他是以悲天悯人的情怀来思考,他同样无法站在宏观大局的高度来对传统文化的出路做出建议,很容易陷入“小家”误区。
就像我们现在去评价《穆斯林的葬礼》,我们不再会一味地吹捧,反而会开始觉得,书中表现的三观非常稀碎,舍弃了“情怀”去看待这本《白鹿原》,也许感觉会更不一样。
诚如各方人士所说,陈忠实更给人一种在反思中夹杂着怀念的感觉。
他仿佛在为封建帝制下的小农村献上最后一抹余晖,虽然是余晖,但非常美丽,会令人感到一丝温暖,再加上魔幻的写法制造冲突会淡化这种本身“错误”或“不符合时代潮流” 的感觉,以及那“该不该被删掉”至今也还是文学界争论议题之一的性爱描写,于是就成为了如今的《白鹿原》。
喜欢它的人很多,不少初高中还把它列为学生必读书之一;不喜欢它的人也多,认为它只是徒有外表,实无内在,更像是把一堆句子拼凑在一起。
往期精彩文章请点击下方蓝字观看:
目前自己在做公众号,整理国内外的精品书籍和作家资料与各种书店
有兴趣的朋友可以关注微信公众号:听潮观书
每天更新推荐书籍和相关作家的资料
本期推荐书籍《白鹿原》作者陈忠实的资料以及介绍请点击下方蓝字观看:
感谢大家的关注和分享点赞以及评论,欢迎留言讨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