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论语》是一部语录体思想散文集。之所以叫《论语》,是因为它是在孔子去世之后,由孔子的再传弟子代代传授他的言论,并逐渐通过记录言语的方式,汇聚成册,集腋成裘,因此称为“论”;《论语》主要记录的是孔子及其弟子的言行,因此称为“语”。
—2—
《论语》作为儒家的经典之一,内容涉及到人类生活中的诸多方面,不仅谈到了做人、学习、教育,还谈到了为政、塑造君子的人格、治国与安邦等多方面问题。国学大师南怀瑾先生曾形象地把孔子创造的儒家思想比作“精神食粮”。可以说,孔子在《论语》中提出的思想,很多都是我们这个民族乃至全人类的“精神食粮”。
—3—
而在中国古代,就有一个人用自己的一生来读《论语》,以获取自己所需要的“精神食粮”。这个人就是赵普。赵普是大宋王朝的开国功臣,曾经跟随着赵匡胤一起发动了陈桥兵变,之后又辅助赵匡胤登基,还跟着赵匡胤一起南征北战 ,立功无数。宋太祖为了标表彰其功德,让他担任宰相之职,并且将大权也交到他的手上。但反对赵普的人认为他根本没有资格当宰相认为他不学无术,读的书也仅仅就只有一本《论语》而已。对此,宋太宗却不相信,在一次闲谈之中,宋太宗就问赵普此事真假。没想到赵普的回答和别人说的一样,“我这辈子仅仅就将《论语》从头到尾读熟、读透,之前以半本《论语》辅助太祖平天下,现在又用半本《论语》辅助陛下,让天下得到太平。”
—4—
而《论语》这本书,初读来甚是枯燥,满篇看来都是大道理。可慢慢细读,就会发现其中的真实与智慧来。就会明白这本书为什么被奉为儒家的经典,就能明白孔子为什么被视为圣人。全文涉及到了学习的重要性、学习的方法、为人处事原则的建立、人格魅力的建立、如何自修其身等等,可谓囊括了人类精神世界的方方面面。
—5—
【原文】3.5
子曰:“夷狄之有君,不如诸夏之亡也。”
【译文】
孔子说:“夷狄这样文化落后的国家都有个君主,不像中原诸国却没有。”
宋·程颢、程颐:“夷狄且有君长,不如诸夏之僭乱,反无上下之分也。”
明·张居正:“夫以中国同于夷狄,犹且不可,况反不如乎,可慨也已。孔子此言,其真轻中国而称夷狄哉!盖甚为之词,以见上下之分,不可一日不明于天下也。”
这段译文及评论很有意思,与我自己理解的恰巧相反。
论语的译文,应是都是从宋儒时基本定调了!所以明人亦是遵从其解。
再想,宋、明代的名士之所以这样解,或许并不是在文字上不能做他解,而是在文化制度里不能做他解。
即——中原即使没有君主管理、领导,依然比夷狄地区的人有文化、有修养,在礼仪上也更为讲究。
再说上下之分,夷狄有君主,所以有上下之分,那君主更替时是否也有上下之分?从这一点来看,宋儒的解释在今日已站不住脚了!
一座被精心修剪过的花园,即使暂时没有园丁的维护,它还是会保存下其原有的风情面貌中动人的轮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