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生在世,躲不开别人对自己双商的考量,念书的时候智商更重要,即使你的智商不一定跟分数成正比;入了社会就被告知,在职场或圈子里混,情商更加重要。于是就有了《高情商者的20种表现》、《如何提高自己的情商》等一系列网红热文,篇篇点击量破万破十万破百万……
那些文章我也并没有篇篇细读,往往是抱着改变自己的雄心壮志“马”下了,然后……就没有然后了。
我很赞同大多数热文里面的观点:情商是后天的,是可以通过各种方式锻炼和培养的。细数我自己那一点点人生经验,我的情商,基本是经历了一个由低到高再到低的过程。一路走来,现在应该是达到了一个“历史新低”了吧。以至于常常自我怀疑,我是不是越活越倒退了?
谁没有个中二青春
青春期的中二真的是一种少不更事、深入骨髓的气质。单纯只是因为没见过什么世面而单纯。那个时间,情商根本不在我的考量范围,只是心理辅导课上出现的一个词汇。那个时候的朋友圈可以简单到分为:我喜欢的人和我不喜欢的人。喜欢的恨不得天天手拉手,讨厌的就拉黑你再拉一群朋友一起拉黑你。
在这样的年龄情商根本不在线。所以这阶段的我们,只要是出生平白家庭的,情商的高低真的没有太多差别,只有外向内向的说法。
当情商走到人生巅峰
我的情商,曾经在大学即将毕业到初工作第一年的时候达到过某种高峰——这只是相较我个人而言。
本科学的社会学,“社会化”是基本概念。简单说,高情商的就是社会化完成度高,低情商得就是在社会化过程中停摆。大学四年,我们研究人、群体、社会。对于各种社会现象人情世故都有了基本概念。这是为情商打了基础。
我这个人又是生性敏感的“细节控”,看人总是放在观察的位置上,所谓“察言观色”是我一直以来的习惯。这算是替高情商助了力。
大四找工作面试,就是我们摩拳擦掌展现情商的日子,我也顺利过关斩将进了一家国有银行。典型的央企,使我成了个体制内的人。
如何在体制内如鱼得水?首先讨好你的直属上司。银行柜台没有直属上司,那么就讨好自己的带教老师,顺便把其他“老师们”都讨好个遍。只要我能做到的多做点,能参加的活动积极点,活跃气氛热络点,马上就成了一众前辈们眼中的“孺子可教”。
当然,银行工作繁琐严谨,新人总要出错。那么就学会积极主动地“花式”认错,然后表白领导不离不弃,凡酒席饭桌就主动敬酒并一饮而尽(我酒精过敏,全身通红那种……)绝对分分钟成为领导们眼中的重点培养对象!
所以不到一年的时间,我顺利从现金柜被调配到理财柜台学习。
然后——凡事真的就怕一个“然后”——我觉得事情有一点不对劲。
比如,某些产品的存在,真的只是为了完成指标,于是我在给别人开户的时候一起“硬性配套”了一些诸如贵金属账户之类的东西,并忽悠着说是送给客户的服务。有些客户把排队时间里囤积的气都撒在我们身上,过年期间最高等候100多号人,恨不得我们都不吃饭不喝水也不上厕所地对岗位“不离不弃”。认真工作不拖延的员工永远都不会拖延,但是惯性花式偷懒的朋友,你也只能默默忍受。大家都不喜欢自己的工作,然后利用宝贵休息时间吐槽到底,却受制于工资死也不愿离开。这样的氛围糟透了,这样的工作环境下情商也受挫了。
后来我才明白,为什么有那么多的“情商决定论”,一步步把情商推上神坛。因为学会在一个糟糕的心理环境中,能够克服自身的阴霾,保持乐观阳光的心态,最终还能一路披荆斩棘、步步高升的,全特么都是英雄。
只可惜,我还太年轻……
只想活得单纯
我特别不喜欢愤青,也不喜欢文艺青年。因为两种在我看来只是装B的不同面相,立足点在于“装”,不真诚且不可取。
但是,在工作的第二年,我终于成为了我最讨厌的这两种人的综合体——我管它叫“文艺愤青”。而且我发誓我不是装的,而是真正的焦虑。
焦虑自己的工作、生存环境、外面客户愤愤的目光、妄想在诚实和营销量之间取得一个平衡……然后,我发现自己把大把时间用在,维系跟领导、同事、客户的关系上。时刻要求自己保持专业的笑容,然后在心里暴走骂街;时刻给予领导肯定的回应,然而并不理解他们的营销逻辑。下了班反复自问:如果高情商就是这样“言不由衷”的精分,是否还有坚持的必要呢?
想着想着,我就失眠了……
所以,我不再为难自己,放飞了自我。结果,自然就被领导们认为“性情大变”,然后各种苦口婆心,到最终放弃。
丢掉情商的包袱,飞得更高
如今的我,情商也算是down到了谷底,我却”没心没肺“地异常欢脱。
每天,只想着如何讨好自己,讨好自己在乎的人。每天,为了自己相信和爱的事业毫无保留的努力。每天,只把心神浪费在真正关注的事上,把领导、客户、老师们都扔到九霄云外。
以往强颜欢笑的我,终于露出了真实的笑容,还被闺蜜批“笑点低”。周围的人再也不需要劝导我的不快乐,再也不需要为我一时hold不住的情绪而紧张忧心。我也许不再听话、隐忍、“有内涵”,但是绝对真诚、坦率、爱生活。
我也不是真的要丢掉情商这回事,因为任何事物都必须有一个尺度,过犹不及。心理学上对挑战,有“舒适区”、“学习区”和“挑战区”的划分。“学习区”在我理解,就是跳一跳能够够得着的一个区段,而“挑战区”则是一个过渡强求的区段。每个人都希望自己能够跳得更高更好,但是必须对于自己有个清楚的认识,如果刻意勉强,有可能只会在现实面前摔得鼻青脸肿。
或许,给自己一个喘息,退后一步,暂时丢掉情商的包袱,更能让人找到真实的自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