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天听了奇爱葛格推荐,然后看了《太太万岁》只觉得服装、台词、剧情的表现,真是叫人感叹原来那是40年代的故事,细细想来或许也并不奇怪,电影本来就不是拍的普通人的故事,中产的生活标准只是我自己没有达到而已。
张爱玲对婚姻对男人的解读充满了看透世态炎凉的悲剧性看法,我其实没懂这个从喜剧转向彻底的悲剧的说法。我以为这剧的结局也算好的了,因为两人最终并没有离婚,丈夫仍然还是为了妻子要回了那支送给情人的胸针。
妻子仿佛也愿意委屈的继续忍受这婚姻中仍然存在的种种谎言。
看过这片,不说别的,只觉得中国的女性地位所得到的提升简直是令人诧异的。不用端茶送水接衣服,不用像老妈子一样为丈夫打点家事,甚至要独自隐瞒丈夫有小公馆的事实,而这个仿佛是大家都觉得并没有什么特别大的不妥的,有钱人拥有小公馆,这是众所皆知的常事。
这部片把妻子这个角色描写的太完美了,她简直没有什么不对的地方,要说看不过去的便是她太贤妻良母了。聪明贤惠,又漂亮又懂事还会体贴人,放到现在,不知道还没有这样份的妻子,如果有,我也想要。
据说这类文华公司出品的温情喜剧受到了美国30年代的神经喜剧,如《一夜风流》的影响,多讲述男女之间的嬉笑打骂闹剧,穿插着大量风趣幽默的台词对白。我一想,这不正是现在所谓的小妞电影吗?
电影过去了一百年,我想很多东西其实进行到某个阶段的时候就已经达到了基本成熟,外在的形式也许总有变动,从黑白到彩色,从妆容到服装,从演员到导演,但事实上,历史好像一个圆,戏里戏外我们的人生都是独特的,可是,谁也不能否认我们都在走着其他人也走过的路,想着这些就觉得一切都那么俗套,夫妻男女间会面临的那些事儿,几十年,几百年过去了,还是那几样。科技飞速发展,时代车轮滚滚向前,人类的困境只不过是化了妆的丑角,丑依然存在。
最近看老片子,总是惊讶于,那些在历史书上兵荒马乱,饥荒遍野的时代,居然也能拍出如此精彩的电影。线性的故事叙述,演员的表演,台词当然都接近于一种比较简单朴素的水平,没有特效没有主角的时装表演,但是呈现出来的故事仍然是动人的。然而现在许多电影里,电视剧中,有太多的矫揉造作反而只能当做笑料剪辑的素材。是故事的不合理性么?编剧仿佛是不长脑子似得,完全脱离了真实生活中的逻辑。
我不记得我有多久没有看过一部完整的中国电视剧了。也许是我不够有耐心吧。
电影院里的中国故事,可以有唯美的外在形式表现,可以有隆重的演员阵容,精妙绝伦的故事设计,但是没了看完之后回味无穷的韵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