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考那年,有着别样的记忆。
毕业前的疯狂
记忆最深的是高考几天前的那一个星期天早上,几个寄宿生来教室读书。看到落满教室中央地板的日光灯碎片,在晨曦中闪着刺眼的光。副校长、年段长和班主任在旁边看,他们脸绷得紧紧的,一言不发。
我高中就读于某一普通中学,年段才四个班级,两个文科班,两个理科班。从高一下学期起,每年都重新编快慢班。90年代大学的录取率很低,上一届的学霸姐每次考试稳居年段第一,居然在第一年还是考不上普通的专科院校,复读了一年才考上。那一年,据说全县才考上了87个本科生。考上大学还包分配,高考是跳出农门的唯一途径。村里的大学生寥寥无几,那时的大学生是天之骄子,上帝的宠儿。既然快班的学生都难以挤进独木桥,普通班的同学只能等待毕业领毕业证书回家种田了!有一部分学生不满学校的不断重新编班的政策,本身又自暴自弃。越临近毕业,心里越加烦燥。有些同学把青春的力量发泄在教室的墙壁上,发泄在门窗上,发泄在一切可以破坏的设施上。首先,快慢班只有一墙之隔,隔壁班同学在墙上挖了个不大不小的洞,从隔壁班可以窥见我班的老师在上课,令人哭笑不得。接下来,所有的窗户都坏了,木制的拉门被扒得只剩一些横杆。最后,不知道是谁把教室的日光灯给扔了下来。年段长、班主任面面相觑,无奈的摇头。对于这种群体暴力,他们也很没办法。过两天就要高考了,也不好处置学生,怕影响考试。更重要的是,不知道是谁干的。
拍毕业照
因为几次的重新编班,全校的很多同学都有过同窗共读的经历。另一方面,班主任因为刚刚组建家庭,老婆刚生了孩子,为生计故,比较忙碌,竟也引起了一些同学的不满。到了拍毕业照的那一天,竟有半班的同学相约不来拍照。那一天,班主任的心不知道有多伤,在那一张很多人没来的毕业照上,只见他脸上没有一丝笑容。许多年以后,当我们再次和那些鼓动组织不来拍照的同学相聚时,我和几个女同学大声讨伐:你们当年太过分了!你们会不会因此而内疚,愧对老师同学?他们只是沉默。当我们年届不惑,相信所有的同学都尝过生活的酸甜苦辣,终有一天也理解了班主任当年为人夫为人父为人师的不易,老师定然早就谅解了同学的年少轻狂。
高考
高考终于来了。我似乎心理压力不大,心想,以我的成绩应该能考上,如果考不上就复读吧!当时的兴奋大于压力,那几天都没怎么睡,迷迷糊糊的。考试如期进行,考试过后,各奔东西,没有留言,没有感动,日子浑浑噩噩迷迷茫茫。我们多数是来自农村的孩子,正当青春年华的同学们,心中哪能没有美好的情愫。只是,多数人都藏在心中罢了。有些人,也许就是藏了一辈子,然后把它飘散在烟火人间。
事实证明,学校的做法对于高考出成绩是行之有效的。那一届考出了高中大规模扩招之前最辉煌的成绩,年段长还由此获得金牌段长的称号。有一位同学考上重点线,三个本科,十几个专科,我是第三名。后来,班上的同学经过复读大都陆续考上了大学。我从来不嘲笑复读的同学,相反,我一直都很赞赏这种锲而不舍的精神。生活告诉我们,能坚持到最后的都是胜利者。
考上了
成绩出来的那天,我正在灶台下烧火,烟熏得满脸的泪水。小哥从县城回来说:青仔考上了!你和陈彬一起考上了,快到学校去打听成绩。陈彬是同班另一个女生,我们常常在一起。我和彬相约到学校,学校溪老师发给成绩,让我们等候佳音。至今还很清楚的记得,出校门时,听说教文科班数学的老师的老婆在大台风中遇难,心中惋惜不已。我和彬一起在校门口登记了十块的纸仪。对于学校的老师们,心中充满了感激,因为他们的优秀而且努力,才有我们的成绩。
我是所在自然村第二个考上大学的,第一个是大哥,时间相隔整整十年。大哥已经出来工作好多年了,他当年考上的时候,风光无限,好比古代戏剧中中状元衣锦还乡,家里宴请了好多的亲朋好友。然而农村孩子“鲤鱼跃龙门”,不知其实是从这个坑跳到那个坑。从象牙塔走出来,不知天高地厚,哪知人际的复杂, 人世的艰难。他除了为家里带来了好名声,经济上不能为家里带来什么帮助。反而是小哥勤劳耕耘,承包土地,科学种田,使家里经济有了很大改观。父母东拼西借,在我读初三那一年就建了几百平米的两层楼房。
上大学啦
成绩通知单出来以后,家里只有短暂的喜悦。父母已经年老,两个哥哥和大姐刚刚成家,还要还结婚欠下的债务。四年大学的学费和生活费从何而来?母亲忧愁了。二姐自告奋勇的说她愿意支持我大学四年的费用。她当时在诏安比较有名的毛织厂上班,辛勤工作,一个月能赚几百块 ,那已经是当时不错的工资了。她只比我大两岁,已经到了谈婚论嫁的年龄了!正当年轻漂亮,求亲的人要把门槛都踩破了,她却主动为家庭不断的做出自我牺牲,耽搁了幸福。她太乖了!我们这个家亏欠她太多,特别是我。
家里不多的余钱,加上亲戚朋友的祝贺的礼金凑够了一年的学杂费。大哥给了我几百块,大嫂送给我一个很时髦的大皮箱,小嫂子送我一床小毛毯,大姐带我去买了几套的新衣裳。9月13日,全家人送我到村口国道324线旁边,我永远记得父亲慈祥的笑脸和姐姐温暖的怀抱。登上长途汽车,带着家里人沉甸甸的恩情和对未来的希冀,向一个陌生的城市出发。别了,故乡!别了,亲人!别了,亲爱的同学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