清晨的第一缕阳光升起,对于“拖延人”来讲又是一个不眠之夜。
“睡觉和工作哪个难?”
“都很难。”
无数个夜晚,“拖延人”举着手机,顶着黑眼圈熬到天亮。
不是不想睡,而是事情没做完焦虑得睡不着……
无法按时完成工作、无法摆脱低落情绪、无法坦然入睡是“拖延人”的真实写照,为什么人会拖延?拖延症又该如何治疗呢?
need-to-insert-img
01
什么是拖延症?
拖延症是指将原本属于紧急或必要的任务、活动的日程进行延后,并把这些事情代替为无关紧要的、紧急度不高的事情,像是玩电脑游戏或者看电视。
02
爱拖延的人都有3个特点
1.自卑心理:常常认为自己能力不够,完成不了目标,畏难情绪强烈,焦虑、无助,不敢开始就会故意拖延。
2.情绪易波动:很多人因为当下情绪差迟迟不肯行动,想等着情绪好转再做事情,在这过程中又花很多时间思来想去,整日忧心忡忡,导致情绪无法好转,陷入恶性循环,浪费精力。
3.完美主义倾向:无法面对不完美的情况,对自己要求过高,害怕失败、丢人,心理负担大,不敢开始动手。
03
做好以下4点治愈“拖延症”
加拿大心理学家皮尔斯·斯蒂尔认为,人们迟迟不肯行动、能拖则拖的主要原因有4个:
◆对完成一件事情的信心不足;
◆没有强烈的愉快感;
◆注意力不集中;
◆目标太大、太远。
据此,我们可以“逐个击破”来提高自己的行动力。
◆建立信心:日常生活中要肯定自己,多夸夸自己,给自己“打气”。客观评价自己,不要妄自菲薄,勇敢踏出第一步,扎扎实实提升能力。
◆获得愉悦:愉悦感来自任务过程中或完成任务后获得的回报,这种回报可分为物质和精神两方面。如果工作是有巨大的利益和报酬,我们是更有动力去做的。但在无法控制酬劳的情况下,我们要将工作、学习当成自己的兴趣,发掘其中的好处、趣味,将“忍耐”变成“享受”。
◆减少分心:规律的作息有助于大脑维持良好的状态,让我们更容易专注于某件事情。在工作、学习中,保持桌面整洁,减少可分散注意力的“小摆件”,将手机密码设置更为繁琐等都有助于我们保持专注。另外,“一鼓作气”能最大限度地保持注意力,是我们攻坚克难的好时期,要好好加以利用。
◆任务分解:太大、太遥远的目标,对当下行动的激励意义是很弱的。因此要将任务分解,比如:今天学习30个单词,就要比一年后流利使用英语写作更容易实现。
心理咨询师提示:长期的拖延会增加焦虑感,让我们陷入“拖延-坏情绪-更加拖延-更坏情绪”的怪圈,还会导致失眠、抑郁,从而引发身心疾病。
现在,让我们放下手机、关掉电视,开始行动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