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督精神和电影具有同一性,电影可说是二十世纪的教堂。”
——埃里克·侯麦
序言
作为法国新浪潮运动中最旗帜鲜明的人物之一,埃里克·侯麦的成就不是三言两语就能形容得了,熟悉他作品风格的人时常被冠以与之等同的评价“闷骚”。
是的,一个镜头闷骚到沉寂的导演,在别的导演忙乎于令叙事先锋、让格局诡异时,他不玩实验、不玩解构,执着地在一方天地间独自品尝迷人陈酿,用缓慢和极具古典情怀的镜头永久地对准住男人女人们的小世界中。
有的时候,那些画面有点粗糙,叙述直白到干硬的地步,有时候面对它们我甚至会疑惑电影里的男主有这么多需要说明的问题吗?可别被他的啰嗦打倒了,若干年前第一次认识老头子的作品时我也曾自觉食之无味到极点,但我肯定多年后你甚至会闷闷不乐道诸如“怎么没有再像侯麦那样导作品的人了”这样的话语。
确切地说,他更似个啰嗦的布道者,精妙地拿捏银幕内外参与者们的心理,这时独白变得舒适,琐碎也变得那样精巧。
道德系列故事创作于侯麦时任《电影手册》主编的第四个年头,重拾导筒后的他开始为《狮子星座》(老麦处女作)的失败反思,遵循那句“以不变应万变”的处世理念,老麦在此时坚定了某种方向,或者该说他对今后的风格定位有了更加坚持下来的勇气,不去猜测观众对什么题材最感兴趣,只是将同一主题反复处理6遍,一旦想好,决不动摇,只要坚守自己的信念,终究会有人支持你。于是便有了大获成功的《道德系列故事六则》,至此奠定了侯麦在法国新浪潮电影中最与众不同风范:
一种自然的人性的情欲的混合,跳出孤独与优雅的舞步。
关于道德系列故事中“道德”二字的释义,侯麦自行定论:“这里的‘道德’与行为准则无关,它形容的是对自己的内在感兴趣的人,这类人好分析,想的比做的要多。与其说是行动的电影,毋宁说是思想的电影。”
法国不道德
侯麦
非常精妙,可却非常令我讨厌
《面包店的女孩》
男主角偶遇一女子,被女子独特的气质所打动,终于一天得到机会与她搭讪,得知姑娘名叫希尔维,在巴黎学画。满以为下次相遇的时候便可有近一步的发展,然而他却再也没有见过希尔维,为了再次偶遇,他放弃了晚饭,改为在曾经相遇的街道上走三个来回。为了在漫长又无聊的等待中打发时间,他经常去一家街边的小面包店里买曲奇,此后天天如此。某次,他强烈感觉到面包店的女孩貌似对自己颇有好感,男性的天性令他不由自主地与之调情,尽管他明知道面包店的女孩不过是打打牙祭的饭前开胃品而已。三周后,他成功约到她共进晚餐,就在此时,梦中情人希尔维出现了。
这个《面包店的女孩》的故事让我想起了万千个“神女有心,襄王无梦”的案例,类似俗套的三角恋故事估计只有侯麦才能如此诠释,诠释出一部文学化的言情故事。对于男主人公比较犯贱的自我脱罪想法很是能理解,也许这就是我们,道德标签不过是给自己的安全感找个安全的龟壳而已。所谓的“出轨”不是源于爱,是因为生理上的需要,因为我们都深知,“寂寞的时候总想找个人来陪”,歌词写得多好!
道德亦或不道德,不在于是否是为了填补一时的饥饿而去吃那些廉价的曲奇饼,而在于有了最佳选择后白痴都该要坚定地保持对高级奶油蛋糕的忠诚。侯麦所描述的,恋爱中的人们那种矛盾纠结的心态,非常到位非常精妙,可却非常令我讨厌。
○
○
上帝?恩客?智者?
《苏珊娜的故事》
Berand和Guillaume是巴黎医学院的同学,前者是个勤奋的穷学生,后者则是个父母经常不在家留下豪宅供儿子玩乐的富家公子。一次在咖啡店他们遇到女孩Suzanne,他们都对Suzanne倾心,但Bertrand因为自己的身世并没有展开主动的追求,反而是一直看着Guillaume如何把Suzanne骗到手打得火热。花花公子很快便玩厌了,与Suzanne分手,Suzanne开始主动约Bertrand出来游玩挥霍,很快便花光了钱。恰逢Guillaume的钱却被偷了,所有人都怀疑是Suzanne所为。学期结束时,Bertrand医学考试没过,女友离开了他。最后,曾经的三人中只有苏珊,此时正甜蜜地躺在新婚丈夫的怀中。
从女性角度出发,我不得不说电影中的两位主人公堪称NC中的战斗机。年轻男人,血气方刚风华正茂,正处在那种与狐朋狗友看杂志打飞机聊女人的年龄中,他们互相分享一些龌龊的思想,偶尔在看似纯真无公害的姑娘身上打发一点无聊时间,玩些感情游戏,虽然有时会良心上过意不去,但大体上虚荣心和沙文主义总会在最后占上风。
不一竿子打翻一船上的男性同胞们,咱们只说电影里的两位,Guillaume属于富家子弟,这类人群不可否认的是金钱的洗涤让他们在外表上更胜一筹,再加上模子不赖,Suzanne喜欢上他也是理所当然,毕竟人类务实好贪乃本性也,这跟愚蠢轻浮何干?而Bertrand呢,有种自以为是的清高,生存环境的不同让他更加鄙视为金钱是从的女人,Suzanne这样的女人在他眼里自然变得一无是处。但他又是投以同情的目光的,被人玩弄毕竟很悲哀。
一个妄自尊大,却又只敢拿看起来好搞定的女孩下刀,另一个同情心泛滥,又对“矮小丑陋愚笨的女人”很鄙夷,这两个男人在女人面前是何以定位自己的角色呵?上帝?恩客?智者?这就不是普通的变态了,将男女关系置于一种不恰当的环境中去,那么恋爱不果是迟早的事情。
真相还是不被揭穿的好
《莫德家的一夜》
34岁天主教徒让-路易被同学维塔尔邀请到离异美妇莫德家作客,三个都着不同有着道德思想的人整晚都在讨论帕斯卡尔,最后维塔尔离去,而让-路易被莫德以大雪之夜道路难行为由而挽留——这个著名的莫德之夜,如今已经成为电影史上的经典段落。
《莫德家的一夜》是侯麦导演作品中最为罕见的一部,三次涉及天主教弥撒场面,更是运用此种强调和剧情中男主人公情感线索的发展提供最强有力的讽喻效果。
突然发现侯麦特别执着于对自我为中心的男人们进行刻画,这里的让-路易即是如此,在莫德一夜前,他对意志和选择抱有足够自信,但在真正面临的时候即刻方寸大乱,在与莫德的谈话中,让-路易虽然自诩坐怀不乱无人能及,从未陷入要不要与某位女孩上床的道德抉择,但当莫德的引诱在前,他的欲拒还迎、他的七上八下,足以让之先前所有的形象坍塌:我们对主人公的感觉,以及他自身信念上的动摇。
之后,让-路易再次与第一次弥撒时看上的Francoise偶遇,这一系列的巧合在让的心中全部解释为上帝的安排,丝毫不干男主角的爱情和个人抉择的问题,让此时似乎掉入了一个囹圄。侯麦在最后一次弥撒中道出箴言:基督精神并非道德准则,乃是一种生活方式,它绝非寻常的体验,而是最最灿烂的冒险,是圣洁的冒险。不知道这位在信仰与欲望间抓耳挠腮的男人是否能够深刻体会此番感受,侯麦把握中年男人的心理到位到令人汗颜的地步,意淫的乐趣渗透其中,多少爱恨一念间,莫德一夜也好还是妻子与前任情人的一夜也罢,于己来说,这世界中看不中用早已无所谓了,真相还是不被揭穿的好,要知道上帝偶而总爱开玩笑。
○
○
两个掌控游戏规则的人
《女收藏家》
阿德里安去一个地中海边的别墅度假,他与朋友丹尼尔以及一个不名身份的女人海迪公用别墅,海迪有许多情人,经常带不同的男人过夜,且在这些男人们间穿梭流连的十分得心应手。起初阿德里安与丹尼尔很鄙视她。但后来阿德里安觉得她越来越吸引,于是发展出一段意想不到的关系。
《女收藏家》是将道德悖论剖析地最为深刻的一次,至少在我看来便是如此。
电影里的海迪生活很自我,不为他人所影响,做了一系列令观这认为惊世骇俗的事后淡然驳斥阿德里安对她的评断:“我不是一个收藏家,我正在寻找,我正在寻找一些事情,也许我弄错了……如果可能的话,我的主要事情就是寻找”,事实是什么,事实就是海迪做为一个有独立人格体的健康人类,她用自己的道德体系去衡量自己的所做所为,而不是将道德做为武器加诸在他人身上。
电影是将道德的释义阐述明确了吗?不是,他是将人类所谓的道德规范层层剥开展示出来而已。我们所看到的是女主人公所做所为令人不齿的一面,自甘堕落、水性扬花,似乎任何贬义词都无言重之过,可果真如此么?道德是什么,道德是一种历史沉淀出来的标尺,在任一实践中,我们其实有很多次机会去陈述这种标尺的合理与不合理性,却因思维惯性将范围预设,那么一旦主观上认定某种行为跳出了预设的圈子,便是背叛了固有的道德认定准则,既而产生的不是“是非判定”的问题,而是“有否违反伦理”的问题。
候麦在其作品中总是不厌其烦地描绘这类男性形象,他们能言善辩,有深厚的文化底蕴,絮叨的独白表现出的是自己对事情的绝佳控制能力。三角关系的设定更像是一种隐喻,两个掌控游戏规则的人,被自己设的道德准则所愚弄,一个歇斯底里地离开,另一个到结尾貌似平静,实则彻底被颠覆,而只有海迪依旧从容,而她是整部作品中唯一不絮叨的人物。
○
○
表面上什么事都没有
《克拉之膝》
《六个道德故事》之《克拉之膝》1970年上映,此时的候麦开始被更多的人所熟知,法国新浪潮运动逐渐褪去华丽的先锋气质,转而向候麦式简约靠近。
《克拉之膝》讲述的是一个中产阶级男人的生活故事。一个中年外交家即将要结婚,来到偏离的农村渡假,在这里他遇到两个少女,不能自拔地心生欲望,因为他看到了克莱尔男友抚摸她膝盖的动作,产生了也要摸一摸克莱尔膝盖的念头。
爱上一个人的膝盖有点接近于恋物癖的性质,但在电影这里并非该如此立意,利用膝盖一特别的象征来细致描绘出一个中年男人死水微澜的生活,构思精致巧妙。膝盖是一种被缩小化的隐喻,它象征男人灵魂深处激情爆发的G点,这里整个故事的探讨点就开始变得复杂和深刻,如果说前四部仅仅是在精神层面上进行细微点拨的话,那么《克拉之膝》之后候麦开始探求有关“欲望与道德”的哲学陷阱。
表面上什么事都没有,可没事也许比有事更为可怕,肉体上的背叛甚至不及精神上的脱缰,陷入精神幻想的男主谁知在其内心深处有否达到数次高潮。虽然在欲望与道德进行拉扯战时,理智最终主导了处于沦陷中的男主,但内心的魔鬼此时再也无法被自我欺骗所掩盖,它将令所有曾挣扎过的男人们为之心颤,耿耿于怀至今。
○
○
任何一个都将可能发生
《午后之爱》
作为《六个道德故事》的最后一部,起初看《午后之爱》总有人声称这是为男人欲望正名的作品,在成功抵御了诱惑后,男主角幡然悔悟,回归到了正轨,选择与妻儿相守幸福。
这不失为闲扯蛋的YY,颇为讽刺的是这种想法正是映照了电影中男主的感受,在他看来,最终他没有与妻子以外的女人发生肉体关系,在情感上达不到背叛,视作回归。我们不妨以男主的逻辑来推翻他的想法,既然所谓的出轨不是源于爱情,因为我将对妻子的爱投射到了每个女人的身上,我在她们的身上找到了曾经与妻子恋爱中的神秘感,这是一种正常的诉求和需要;那么同理可证,他所谓的回归也不是因为爱,是因为习惯,别一厢情愿的理解那逃脱不是胆怯而是责任,否则又何需YY“当我拥抱海琳的时候,我即拥抱了所有的女人”。
不过这又不像是故事的结局,这是一个现实中每分每秒都可能存在于我们身上的事件,或是抵抗住了诱惑,在出轨前记起了一个丈夫或妻子的责任;或是这厢对情人耳鬓厮磨,那厢沉着地充当着父亲或母亲的角色,无论是什么,任何一个都将可能发生,因为道德不是深不可测的护卫墙,它只是一条浅浅的防线,当欲望如同洪水来袭时,出轨与不出轨不过是一念间的事情。否则谁又能跟我保证,明天的男主不会在电车里继续捧着书思绪万千?
当道德变成一种表演,就是作假,就会变成各种形态丑陋的演出,就会让最没有道德的人变成有道德的人,语言与行为开始分崩离析。侯麦最擅长的是给中产阶级男人们拿起手术刀,咔嚓咔嚓的解剖一番,刀痕似一道迷人的光束直达内心深处,情调暧昧,欲语还休,将平淡生活中最不可抗拒的苍白剥离呈现,无处遁迹。
作者简介:肉肉丨电影食客
查看更多往期内容
IDOL
更多「 耘墨居」内容
耘
1 | 耘 × 墨
2 | 耘 × 艺
3 | 耘 × 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