周末和老朋友聚会。大约半年没见,每个人都很激动,开始胡扯些琐碎杂事。
话题慢慢转移到了现实问题,趁着雅兴,几个所谓的文青开始对冷酷的现实指指点点,纷纷讲起身边的趣事。
L有一个朋友叫阿杰,由于家境普通,每月都花相当一部分时间在外兼职。
他通过一次偶然的机会联系到了校外某家店铺的服装货源,便立即开设微店,在校内张贴广告,主营轻奢、潮牌,薄利多销,赚取差价。
L当时还嘲笑他:轻奢?这在大学里没什么市场吧?
他平静地说:试试看嘛。
辛苦坚持一年半后,朋友不仅能够保证自身的日常开销,甚至攒钱更换了全套的电子设备。
L终于厚着脸皮去咨询秘诀。
阿杰淡然一笑:大学里既有安分守己的人,又有放荡不羁的人,两者的区别仅在于对父母财富的“挥霍”程度。我只是识别出了后者,并重点关注,这说得通俗点叫“迎合”。说得正式点,其实是个变相的互利共赢的过程。
火锅的热气冲淡了每个人的戾气,觥筹交错中人的思绪仿佛不复存在。可这个简洁明了的故事,在L夸张的讲解下,瞬间抓住了我的兴趣。回过神来,木质的桌椅,封闭的空间,诡谲的黄光,都在放大一个无比讽刺的事实
——
原来当时我身上穿的,也是潮牌。
记不起是何时开始接触潮牌的了,大概是从高中开始吧。契机呢,或许是朋友之间的相互攀比,或许是偶然的兴趣所至,或许是,我最不想承认的一点,青春之心萌发,只是为了“装逼”而已。
总之,我也不可避免地成为了朋友嘲笑、讥讽的对象,那种极度自私的花花公子,企图用外在事物来包装自己的人。
因为我——太懦弱了。
回忆高中时期,除了学习成绩以外,我并没有太多的才艺、技能可以炫耀。而为了更好地推销自己,我便开始采用最直观、高效的做法——奇装异服,特立独行。
之后每次回家我都缠着父母去买新衣服,编造一大堆莫名其妙的理由来伪装自己的虚荣心,喊着稀奇古怪的口号,排斥传统审美。
用父母的经济基础,满足我的上层建筑。
可后来,什么都没有发生。
那些花里胡哨的衣服并没有实现我自私的期望。我还是我,除了注意力转移,成绩下滑,没有半点改变。
父母失望的眼神,残破的时尚潮牌,摇摇欲坠的虚荣心,我第一次感受到了现实的荒诞与无情。
高考的失利逐步消磨了我的高傲自负,步入大学,我重新走回平实路线。
运动会、乐器表演、影评写作……各个领域,各项活动,我都积极去尝试。热切静好,用自己的双手打造精致的个人形象,用自己的能力创造更好的世界。
尽管很少再有吸引眼球的服饰穿着,我却变得愈发积极开朗、悠然自得。
走得顺畅,活得充实。
那些单纯的衣服也在阳光的映衬下显得多姿多彩。
这印证了那句耐人寻味的生活俗语——“不是人选衣服,而是衣服选人”。
不要费尽心思去寻找外在事物的衬托,而应该让外在事物自发地来拥抱你。
即,不要让衣服比你本人更好看。
更何况,为你提供经济基础的,是你的父母,而不是你自己。
我们总是把父母的爱、给予当作理所当然,单向索取。无视父母的心灵需求,阻断两代人间的交流。
殊不知,和所有的人际关系类似,亲子关系同样也是双向的。
爱并不是原来就有的,而是需要赢得的。
请扪心自问,你耍着小性子,大肆挥霍金钱的时候,考虑过父母的真实感受吗?
“爱”被妖魔化了,变成许多不理解、不认同、不沟通的借口。
被“爱”的绑架的疼痛,你又明白多少呢?
可是,就如同一个专制统治的国家,一个暴力至上的组织,有能力提供你一切需求的父母,同样有能力夺走你的一切。
因此,一个人最真实的自信来自自己的双手所创造的,而不是他/她借助外力用外在事物堆砌起来的庸俗感、无力感。
要装请装独立、理性、成熟的“逼”。
火锅沉默了,蒸腾的热气早已不知去向,就好像一个浮躁的人终于安静了下来。
我的联想结束了。从放空的状态恢复过来,望着一直高声调侃的好友,我终于露出了一丝笑容。
我顺势摸了摸裤子,舒畅的质感令人流连忘返,缓缓抚平了内心的波澜。
这是用之前兼职攒下的薪金买的。
很安心。
(文中配图转载自one一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