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任务驱动,读写共生—— “四板五环”阅读教学策略》是张宝伟高语文名师工作室2019年结题的内蒙古自治区教育科学研究“十三五”规划课题《高中语文不同类别文本阅读教学策略实践研究》的研究成果,是适用于篇章、单元、整本书的阅读、写作教学策略。
“四板五环”阅读教学模式的“五环节”(从教师教的角度):设置任务——自主学习——分享研讨——拓展迁移——总结反思;“四板块”(从学生学的角度):自主学习——分享研讨——拓展迁移——总结反思”
在对统编教材必修下第三单元教学设计中,我应用了“四板五环“阅读教学策略——
一、设置任务目标(学习主题):
1.品味语言文字,体会风格特色
2.梳理文章行文思路,学习写作构思技巧。
3.感悟中国传统文化的博大精深,增强文化自信。
4、积累文学知识与写作素材,提升文化素养。
任务目标的设计综合考虑了学情、单元主题、《课标》要求、教材编写意图等相关因素,难易呈梯度(核心知识、结构化、系统化)、学生在单位时间内可勉强完成(最近发展区)的学习任务。学习任务的设置,与语文学习的语言建构、思维发展、审美体验、文化理解做了有效衔接。
二、课文研读过程设计应用“四环节”阅读策略,预计7节课完成。
1、第1、2节课学生自主学习完成整体感知阅读任务:
第一个任务概括每篇文章的写作内容:
《青蒿素:人类征服疾病的一小步》:本文是屠呦呦在接受拉斯克奖时的获奖感言,记述了作者带领团队经过多年努力终于找到用青蒿素治疗疟疾的方法,在科学探索过程中的重要经历。
《一名物理学家的教育历程》:本文是美国物理学家加来道雄写的自己童年时期的奇思妙想和青少年时期的积极探索的经历。
《中国建筑的特征》:这篇文章主要写梁思成对传统建筑的特点作了专业而清晰的阐释,并借用语言学的概念对此进行了形象的归纳总结。
《说“木叶”》:作者从古诗词多用“木叶”而非“树叶”这一有趣的现象入手,集中大量资料深入分析,探讨现象背后的原因,对我们进一步学习古诗词很有启发。
第二个任务:梳理每篇文章在行文思路上的特色:
《青蒿素:人类征服疾病的一小步》:作者屠呦呦以“小标题”的形式来叙述自己与其团队发现、应用青蒿素的科研过程,可谓结构明晰,内容简明概括。除第一部分外,本文用五个小标题,提纲挈领,概括了青蒿素从发现到制成药物经过的不同阶段,介绍了中医药学对人类做出的贡献。读者借助小标题就能对各部分内容、对全文内容一目了然。
《一名物理学家的教育历程》:作者以童年的两件趣事“对鲤鱼世界的遐想;对爱因斯坦未竟事业的向往”为线索,写自己由好奇而生发出的对世界的兴趣,随着年龄的增长与认知的深入不断的探索发现,从而走上理论物理研究之路,最终成为理论物理学家的历程。可谓条理清晰,行文流水,随性自然。
《中国建筑的特征》:作者以解读中国传统建筑的九个基本特点为主,后又借用语言学的概念来作进一步的形象的归纳总结,行文层次明晰,内容深入浅出,便于我们对科学的抽象概念的理解。
《说“木叶”》:本文作者从古诗词中多用“木叶”而不是“树叶”这一有趣的现象入手,集中大量资料深入分析,探讨现象背后的原因。论述思路为发现问题——分析问题——总结归纳,层次逻辑严密,可圈可点可学。
自主学习,学习行为真正发生。我们在学生自主学习的初期,做必要自主阅读路径示范,阅读方法指导,从篇章阅读开始,逐渐拓展到单元阅读写作。
2、第3节课主要任务是“品读语言的建构与运用”,要求学生先自主阅读,然后小组研讨完成。
预设学习任务:认真读文,品析每篇课文的语言风格。
《青蒿素,人类征服疾病的一小步》:作为一篇获奖感言,语言很朴实;作为一篇记叙科学研究活动的文章,语言很严谨。
《一名物理学家的教育历程》:作者以童年的视角看世界,语言极具趣味性,生动形象,自然流畅。
《中国建筑的特征》:阐释中国传统建筑的特点,对于科学概念进行解读,语言的准备、简明;为了把抽象的概念说清楚,又借用语言学概念来形容,语言又体现出形象具体。
《说“木叶”》:文中引大量古诗词入文,语言古朴典雅,蕴藉隽永,值得品味。
3.、第4、5节课,分享研讨环节,在充分理解文本内容的基础上,深入体味中国传统文化的博大精深,增强我们的文化自信。
预设学习任务:
(1)查阅有关资料,说说你所了解的我国古今中医药对人类的伟大贡献。
(2)就你所熟知的某一古代建筑为例,描绘一下我国传统建筑的独特之美。
(3)古代诗歌中许多传统意象具有“暗示性”特征,请自选形象,搜集资料,分析它们在具体诗作中的含义,思考其“暗示性”的由来。
以上任务学生可以任选两题以作业形式完成,然后课上交流分享。
学生分享学习成果,教师以学习者首席的身份参与其中,组织、调控。前期,教师要对学生的有效分享进行指导,让学生能有条理地进行言语表达。学习任务成果的分享,次序不分先后,鼓励畅所欲言。如遇分歧,教师可组织学生进行更加深入的讨论,发表教师个人见解,最终促成学生达成一般性共识。学生经过一段时间的学习、实践,他们思维、言语表达、审美能力会得到有效提升。
4.第6节课进行拓展性知识积累,拓展迁移,分享感悟。
预设任务:
——你还知道哪些为医学事业做出过突出贡献的中国科学家/医学工作者?例如:糖丸爷爷顾方舟 钟南山院士。
——你还知道哪些伟大科学学家的故事,他们是如何走上科学研究探索之路的?例如:牛顿、爱因斯坦、麦克斯韦、波尔、霍金、杨振宁......
屠呦呦等科学家们身上有哪些让人敬佩的精神品质,结合他们的事迹,写出你的感悟。
以上任务需要积累在摘记本上,感悟写在作文本上,课上互相分享感悟!
此板块,从学的角度讲,拓展是以学习内容为起点,适当做主题知识层面的外延拓展,增加积累,开阔眼界;迁移是以习得能力为起点,进行相关训练,使已习得的能力得到巩固,并能学以应用,举一反三。
5、第7节课,总结反思课。
学生角度:(给时间课上完成):整理课堂笔记,归纳知识点;把所有的写作任务重新修改整理到写作札记本上;单元测试。
教师角度:(课下完成):写教学反思”抓亮点找不足;辑录学生的优秀写作作品;根据学生的测试结果,查缺补漏,特别是对较差学生寄予关注。
总结反思:学的角度,学生要有意识总结特定学习内容的一般性学习规律,归纳、总结并积累与之相关的学习方法,在学习中提升学习品质。教的角度,此环节,教学以分享研讨的形式进行,教师要站在教的高度,适时予以点拨、指导、矫正和激励。
以上就是我运用《任务驱动,读写共生—— “四板五环“阅读教学策略》对统编教材必修下第三单元进行的教学设计。
总之,我觉得对于统编教材大单元学习任务的设计,应立足文本,充分考虑学情,无论是单篇阅读还是群文阅读,学习任务的设计要在学生可认知、可探究的思维能力内进行。而教学情境的设置,无论自主学习,还是小组合作研讨,都要关注学生的主体性,尊重学生,让学习真正发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