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阅读一本书时,我有这样的习惯,习惯去查阅关于作者以及这本书的一些书评,来先铺垫,就像是先做好一个准备再来做一件事情一样。《自在独行》这本书是贾平凹先生在2018年出版的,是一部散文集,讲的东西多,涉及面比广,比如:人生、社会、情感、爱好等等。书的内容也大致分成了五个部分:孤独地走向未来、默默看世界、独自走一走、独处的安宁、自在的禅意,在阅读这本书时,我仿佛走过了贾平凹先生的童年时期、大学生活以及后来的写作生活。
在看到这书时,我并不是爱读这类书,而是被封面上短短一句“写给每个孤独的行路人”所吸引,这是我买下这本书的关键理由之一。其实,在这个世界上,每个人都是一个孤独的个体,在这本书而中,作者对孤独有了不一样的解释。
翻开第一章节(孤独地走向未来),我便把我的书摘本一同打开,在第一节里,我便了解到贾平凹先生童年时期的家庭是非常贫困的,由于特殊的年代,当校长的父亲被定为了“走资派”拉去改造了,母亲只是一个普通的山里女人,没有文化,所以一家人的生计都压在了母亲身上,从这里便觉得母亲从来都是一个伟大的形象,就像是在弱小的身体里有着强大的力量,有一种韧劲儿。我想这就是作者从小性格孤独的原因吧。
作者在书中这样写道:“这是一个十分孱弱的生命,梦幻般的机遇并没有使他发狂,巨大的忧郁和孤独,他只能小心翼翼地睁眼看世界。”从这段文字中,我感觉作者面临新学校新环境时并不是喜悦的,家庭的生长环境让他自卑,让他胆怯。由此看来,人的性格离不开他所处的环境。
我觉得每一个章节的文章其实都很有意思,与生活息息相关,但其中大多数的经历,我是没有的,这也许就是作者生活在那个年代的“魅力所在”吧!只有他自己经历了这些才能够写出这样透彻而深刻的文字。贾平凹先生采用许多细节描写,写出了他的简单而又孤独的生活,从容地讲述了他的人生情感以及对于孤独的理解。
在我看来,孤独其实是生活的常态,并不是没有朋友,而是需要心灵的适当独处。在热闹的生活中独自孤独,这样的状态我觉得也不矛盾,就相当于给自己一点儿空间,与被人排斥和冷落的孤独大不一样。
其实,在读这本书时,我也是断断续续地读,最后的末尾部分也是在加入了读写团队之后才重新拾起来读完的。我在刚开始读这本书的过程中,也遇到了一些困难,不想继续读,觉得文字琐碎,上班之余时间不充裕,但是我还是调整心态,继续读了下去。
看完一本书,我顿时觉得精神舒爽,也做了满满的书摘笔记,摘抄了一些自己喜欢的句子。也理会了一个道理——生活有时需要“孤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