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攻击性的发展需要两个阶段:先是我太弱小,所以担心表达攻击性而被毁灭;接着我强大了,但开始担心我表达攻击性而伤害了所爱的人。当既不必担心自己会被惩罚,又不担心会伤害所爱的人时,攻击性就完整地转变成了生命力。
2. 没有攻击性的人,一般也没有什么好朋友。像我们身边常见的那些有口皆碑的“老好人”,都没有什么朋友。
因为攻击性就是生命力,如果剥离了攻击性,就意味着没有了生命力,他既伸不出自己的能量,也接不到别人的能量,于是,也就无从建立深度关系。
实际上,太孤独的人,常常是要在自己的内在想象和外在现实之中建立起了一堵牢不可破的墙,这一方面是为了防止外部世界攻击自己,另一方面是为了防止自己内心中的那个全能自恋的“魔鬼”攻击外部世界。
3. 二战时,温尼科特观察了大量英国因为躲避战争和父母分离的孩子,最终他认为,能做出一些破坏行为的孩子,比乖孩子心理更健康。
如果心里有破坏性,但从来没有表达,那是因为恐惧,担心自己太弱小,如果一表达攻击性,就会被灭掉,所以不表达。如果她觉得自己的力量增强了,外界也相对安全了,这时才会敢表达攻击性。
精神分析中有一个术语叫“心智化”,大意是人需要学习用语言去表达自己的情绪,而不是用行为,比如去攻击对方身体。所以,如果想引导有攻击性的孩子,可以帮助他学习如何用语言而不是身体暴力去捍卫自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