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8 岁的“KPI”到今天已经是第 5 天了,按工作日来算,也有一周了。
作为第一个小阶段,有一些感受想记录下来。
感受1:从 0 到 1,完成比完美更重要
写东西的第一天,从下班回家到坐到电脑前,我一直在思考自己要写什么。甚至从产品设计的角度梳理过我这个号的多个定位和对应的目标用户需求,脑袋里蹦出了各种各样的选题,各种论点论据,也在不停的回忆之前自己看过的各种大号都在写什么,是怎么写的。
打开文档开始码字,打了又删,删了又打,难产的感受让人抓狂,就是各种不满意。脑袋里有各种各样的期待,各种各样的目标,让自己不知道该从何下手。
混乱焦躁中,问了自己 2 个问题,试图让自己冷静下来:
1)第 1 篇文章的目标是什么?
2)这个目标对自己来说有达成的可能么?还是很贪心的设置了一个不切实际的目标?
对自己来说,这 2 个问题的答案如下:
1)第 1 篇文章的目标是什么?
—— 写完能发出来。能先写完,不管有多糟糕,至少先完成 1 篇。
2)这个目标对自己来说有达成的可能么?还是很贪心的设置了一个不切实际的目标?
—— 可以达成。去做,做了能发,就好。
问完这 2 个问题后,自己好像也放松了很多。
“10w+”、“爆款”、“用户好评”、“火起来”这些刚刚在脑袋里缠绕着的念头,在逐渐褪去。
一步一步慢慢来,给自己设定合适合理的目标就好,别去幻想“一蹴而就”。
感受2:还未形成习惯前,先写自己有感觉的
从现状来看,自己之前从未有过“在某个/某些方面持续稳定输出”的经历,只是零散的记录一些点,和朋友分享自己的思考,偶尔写一些给自己做总结的东西。在这种情况下,首次持续输出就要求自己“系统性”、“有价值”、和大V 一样,很明显是不切实际的。甚至可能因为目标定的太高,让自己有挫败感,进而连行动都变得艰难。
基于对自己的了解,更合适的做法是:
阶段1:基于自己的实际生活 + 思考,去记录自己的想法,先有一些沉淀下来的散点
阶段2:在【阶段1】已经达到一定量后(如 50 个散点),通过分类归纳,发现自己真正感兴趣的,能够进一步深入探究的方向
阶段3:基于【阶段2】中的方向,梳理这些内容的相关关系,结合新的输入,开始有更结构化和更深度的思考,从而形成新的输出,这时候就会开始有一些“系统性”的东西出来了
自己现在在【阶段1】,那就先落地把【阶段1】走下去,走稳,厚积薄发。
感受3:养成记录选题的习惯,感觉来源于日常
我们每天都在经历着一些不同的事情,带着“思考”的触角,在日常经历的过程中,会对一些经历产生情绪,无论是开心、难过,还是愤怒、沮丧,这些波动的情绪背后,都蕴藏着“信息”,而这些“信息”背后,就有我们想探究和想去表达的内容。
1. 你为什么会开心,你在乎什么?
2. 你为什么会难过,背后你想传递什么?
3. 你为什么会沮丧,你有什么所思所想?
4. 你为什么会愤怒,这背后隐藏着什么信息...
所有的这些情绪波动,都是很好的提醒,是我们自己在告诉自己,这个地方,我似乎有兴趣关注了。那么背后,就有可以挖掘的地方了,把那些你有表达欲的选题记录下来,就可以成为很好的素材。
写在最后:
第 1 天准备开始做这件事儿的时候,是把它当作一个产品来看待的,觉得一定要有它的目标用户,所有的内容一定要和目标用户的需求绑定。但如果从这个视角来看,自己其实并没有认真做过调研和去探究用户究竟关注什么。但如果这时候返回去先去做调研,岂不是开始行动又要往后了?所以就决定先写,不管怎么样,先行动。
第 5 天已经做这事儿一星期之后,发现,不做任何预设,想让自己开放的来写,本身就有很大的意义。它最大的意义就在于,真实的去通过自己的实际行动探究自己究竟对什么感兴趣、愿意投入注意力、愿意有深度思考。从长远角度来说,“愿不愿意”其实是最重要的,因为只要愿意,那么能力就可以想办法来补足。这个自我探究的过程,这些无外力要求下自己真实花费了时间的地方,很可能就是自己喜欢的方向,也是自己真正能折腾出点儿水花的方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