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一通客服电话想到的

开学的前几田,发现10086隔几天就会发短信提醒我该交话费,但是我真的是才交没几天。打开APP一看,发现话费上涨了,我记得自己的套餐打折后是50多块钱,但是发现七月和八月话费达到了100,马上打电话问10086是怎么回事,因为自己的确没有收到短信提醒。我的诉求是能够将差价补给我就可以。第一次通话,那端的客服告知我需要等待申请,会在48小时内进行回复,但是我上课的时候两次电话都没有接听到。我再打回去,将套餐进行了变更,又询问了费用情况,得到的回答是需要我再打电话。几日过去,音信全无。我再次打电话,这个客服很给力,告诉我需要申请,但是是在不挂断电话的情况下,感觉只有几秒钟的时间,我就收到了话费到账提醒,将近80块钱的话费到账。

三通电话,同一诉求,结果却如此不同。流程移动公司应该是熟悉的,但是为什么结果不一样呢?

客服指南可以规定流程,话术模板能够统一应答,但最终承接问题的,是电话另一头的人,他们的需求是不同的,但是对于客服而言,无论什么需求,他们都经过统一的培训。

我想造成不同的原因大概是因为客服人员对于规则的理解不同吧,或者他们的情绪今天不好,第一位客服的谨慎,第二位客服的回避,第三位的爽快,未必是谁对谁错,可能我也无法评判谁对谁错,只能说他们对于规则的理解不同而已。

我不由地想,教育的现场何尝不是如此?

拿我们老师最关心的评职称为例,其实教育局拿到的名单是谁,这个名单上的人员是如何进入的,他们不在乎,他们在乎的是结果。对于中心校而言,在政策的基础上进行细分各个条目,那就是中心校领导对政策的理解。所以,自然各个镇的解读又不一样,大家排队的规则就会不同。

在课堂上,其实我们老师就像那三位客服,不同的教师也以迥异的方式回应着学生相似的求知渴望。有的严格遵循教案,如同执行无可指摘的流程;有的却能敏锐地捕捉到学生眼中的困惑,愿意停下既定进度,额外点亮一盏灯;更有一些老师,以近乎慷慨的智慧与热情,打破常规的框架,为学生打开一扇未曾预约的窗。这种差异,不是失误,而是教育作为“人对人的唤醒”本质中最动人的部分。

但教育比客服通话承载着更沉重的使命。它关乎灵魂的塑造,关乎未来的可能性。因此,我们既应珍视教师作为个体所带来的独特光芒,也不能放任因个人状态、能力或意愿的落差而造成不公。我们需要的,不是将教学变成机械的流程复制,而是努力构建一个支持性环境:让每位教师获得持续的成长、充分的资源和同侪的互助,使他们有可能、也有意愿,作出最温暖、最有效的“回应”。我们所能做的最美好的事,就是让每一个这样的“人”被看见、被支持、被信任——使他们能够以自己的方式,发出独特而温暖的光,照亮每一个年轻的求知者。

©著作权归作者所有,转载或内容合作请联系作者
平台声明:文章内容(如有图片或视频亦包括在内)由作者上传并发布,文章内容仅代表作者本人观点,简书系信息发布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
禁止转载,如需转载请通过简信或评论联系作者。

推荐阅读更多精彩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