五输穴是十二经脉分布在肘、膝关节以下的井、荥、输、经、合穴,分布次序是根据标本根结的理论,从四肢末端向肘膝方向排列的。
古代医家把经气在经脉中的运行情况比作为自然界的水流,来说明经气的出入和经过部位的深浅以及不同作用。如经气所出,为水的源头,称为”井“;经气所溜,象刚出的泉水细流,称为”荥“;经气所注,象水流由浅入深,称为”输“;经气所行,象水在通畅的河中流过,称为”经“;最后经气充盛,由此深入,进而汇合于脏腑,象百川汇海,称为”合“。
《难经 六十八难》:”井主心下满,荥主身热,输主体重节痛,经主喘咳寒热,合主逆气而泄。“是谓五输穴的主治范围。
十二经脉各有一个井穴,因多位于赤白肉际处,所以井穴有交通阴阳气血的作用,多用于急救,有开窍醒神,消炎镇痛的功效。
各经的荥穴均可退热;输穴多用于止痛,兼治由水湿所致的身体沉重;经穴主治外感病,咳嗽,哮喘;合穴治六腑病,如呕吐、泄泻、头晕、头胀,可以将上逆之气向下引。
井穴还用于判断:井穴是各经的”根“穴,日本的针灸家用燃着的线香熏烤井穴,分析井穴对热的敏感度,以确定各经的虚实,为知热感度测定法。
五脏有五行,肝(阴木)、胆(阳木)属木,心(阴火)、小肠(阳火)属火,脾(阴土)、胃(阳土)属土,肺(阴金)、大肠(阳金)属金,肾(阴水)、膀胱(阳水)属水,五输穴也有五行,《难经 六十四难》:”阴井木,阳井金,阴荥火,阳荥水,阴输土,阳输木,阴经金,阳经水,阴合水,阳合土“。根据五行的相生相克,采用”虚则补其母,实则泻其子“的方法,具体应用又有本经补母泻子法,子午流注纳子法,异经补母泻子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