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近总能刷到一些话说了一半,打着时间有限的幌子的视频。那位老兄一本正经地说东北战场“四野”连续三次打败仗的事情。我好奇地听了前半段,按照其说法,三次败仗依次是一败山海关,再败锦州,三败沙岭。
很遗憾终究还是没能关注老兄的下半段精彩演说。
从部队番号的角度来说,根据中央军委1949年1月15日的指示精神,各野战军于2月至6月先后进行整编,东北野战军才正式更名为第四野战军。
从时间和番号综合来看,“四野”连续三次打败仗之说是极其不准确的。
1945年10月,由山东军区八路军和新四军部队抽调出一部分指战员挺近东北。由于各部属于临时抽调而来,相互不熟悉,部队成员内部良莠不齐。
先期到达东北的部队武器装备落后。有的部队认为到东北之后能接收原来日本人留下的武器装备。因此,临出发时,把原有的装备都留给了当地武装。基本上属于空手来到东北,并且未能如愿接收日本人留下的武器装备。
另外,受传统敌后游击战的影响较大,缺乏正规作战经验,所以在与国民党军队进行正规作战时处于不利地位。
事实上,直到1945年10月31日,东北局才接到中共中央指示,抽调到东北地区的军队统称为东北人民自治军。
东北人民自治军指挥机构:林彪任总司令,吕正操、李运昌、萧劲光分别担任第一、第二、第三副司令,彭真、罗荣桓分别担任第一、第二政治委员,程子华任副政治委员,萧劲光兼任参谋长。
11月2日,中央同意周保中任第四副司令,伍修权任第二参谋长。中央又从延安委派高岗、张闻天、李富春三人到东北工作。东北局又成立北满分局,由陈云主持北满工作。
1945年11月初,国民党第13军和第52军总计4万余人,全部美式装备,通过美国军舰运抵秦皇岛。
东北人民自治军山海关守军仅有李运昌部下的2个团。
11月5日,第13军第84师向山海关阵地发起攻击。紧急关头,山东渤海军分区司令兼第7师师长杨国夫率领所部三个团7000余人赶来增援。方才化险为夷。
11月6日夜,杨国夫在与第13军第89师的交手中,取得了一定的胜利,并且成功迫使国民党军撤回秦皇岛修整。
当时国民党将领估计守山海关的共产党军队有5万之众,并且接收了日本人的武器装备,力量十分强大。
11月8日,杜聿明来到秦皇岛,第13军军长石觉在汇报战况时,特别强调共产党军队火力强大,建议加强工事防守。
杜聿明根据自己所获情报,认为山海关守军武器破烂,战斗力不强。压根不相信石觉的所谓战况汇报。
11月13日,杜聿明带领第13军团以上军官到前线视察战况,结果根本没有发现炮火轰炸的痕迹,只有几处手榴弹爆炸留下的痕迹。
实地考察之后,杜聿明下令11月15日对山海关发起总攻。
国民党第13军是蒋介石的嫡系,原归汤恩伯指挥,下辖第4师、第54师和第89师。
第52军的25师配合第13军行动。11月16日早晨,杨国夫主动撤出山海关阵地。国民党一通炮火攻击之后,在杜聿明严令之下攻击部队发起冲锋,随即占领山海关。
在山海关失守的同一时间内,毛泽东主席确有在锦州与国民党作战的想法,但受东北实际状况的影响,锦州战役并未真正实施。
杨国夫的第7师从山海关撤下之后,又先后退守葫芦岛绥中和兴城两地。鉴于该师损失1000余人的实际情况,林彪指示该部撤往后方,分散剿匪,进行休整,暂时不参加正规作战。
梁兴初率领的山东军区1师于11月21日赶到兴城。该师前身是八路军115师第685团和第686团,属于林彪的老部队,全师8000余人。连续行军一个多月,到达东北之时已经十分疲惫。
根据林彪上报中央所述,当时的东北人民自治军“武器弹药不足而未得补充,衣鞋缺乏,不惯吃高粱,缺少费用,此外,自总部起各级缺乏地图,对地理形势非常不了解”,通讯联络混乱不畅通。甚至林彪总部都没有大功率电台,连发送电报指挥部队作战都成了问题。
黄克诚率领的新四军第3师于11月25日到达锦西江家屯。全师下辖3个旅共32000多人。到了东北之后“要吃没吃,要穿没穿,在寒冷的天气里穿着单衣直哆嗦”。用黄克诚的话来说就是“处于无党、无群众、无政权、无粮、无经费、无医药、无衣服鞋袜”的“七无”状态。
显然,根据东北人民自治军各部的实际情况,锦州战役缺乏具体实施的可操作性。林彪和黄克诚一致认为“当前最重要的是建立后方,站稳脚跟,发展壮大自己,准备将来与国民党决战”。
沙岭之战,从1946年2月16日黄昏至2月19日清晨,历时三夜两昼。国民党军伤亡674人,东北民主联军伤亡2159人。
1946年1月初,东北局按照中央指示,将军队划分为野战军和地方军。
同时,东北人民自治军改称东北民主联军,并建立东满、南满、西满、北满四大军区。梁兴初山东1师和黄克诚3师之7旅彭明治部划归总部直属。
沙岭之战前,辽东部队第二、第三纵队合编,成立第四纵队。吴克华集中四纵6个主力团,积极进行战前动员,部队士气很高,从上到下不免弥漫一种骄傲轻敌的情绪。
国民党防守沙岭地区的军队是新六军第22师66团以及师教导营共计3000多人。该部于2月11日进驻盘锦盘山县东南的沙岭村地区。
该部立即抢构工事,修土木地堡,设置铁丝网等障碍物,师教导营进驻临近的马家店,66团主力集中防守沙岭村并控制村外制高点。
新六军是诞生于缅甸丛林的国民党王牌部队,蒋介石五大王牌主力之一。该军由新22师扩编而成,隶属于中国远征军战斗序列。成军之后,新22师师长廖耀湘升任军长。
该部与孙立人新一军在缅甸战场令日寇闻风丧胆。全军清一色美式装备,战斗力强悍,不容小觑。
2月16日17时,吴克华部炮兵对沙岭发起炮击。2小时之后,步兵28团对沙岭村南发起攻击。
由于步兵与炮兵缺乏协同作战的经验,我军炮兵不仅不能压制敌军,反而把炮弹扔向自己的阵地。28团团长直接联系炮兵指挥官,大吼“你们的炮弹已经打到我的指挥所了”。
负责主攻沙岭的31团状况也不乐观,1营干部全部伤亡,部队遭受重大伤亡。进攻马家店的29团也未能取得战果。
2月17日白天,吴克华停战,准备夜里22点发动攻击。32团1营和3营干部全部伤亡,3营基本丧失战斗力。
2月18日下午15点,28团2个连冲进村内,展开房屋争夺战。激战2小时后,被迫退出村子。34团援军赶到后,一个营的密集冲锋,直接损失180余人。
村里枪声停止之后,该部又以为敌人逃跑,盲目组织部队冲进村里,又遭受重大伤亡。
2月19日清晨,敌军2个营赶来增援,我军情报不准,又误报成2个团。吴克华下令退出战斗。
沙岭之战充分暴露了我军在正规战方面的不足。无论是情报,还是官兵的战斗意识都有待于极大地提高。
塔山,一个证明吴克华成长的地方。在静静地等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