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次阅读这样的书籍,从最开始的无所适从到最后略有收获,也算一种成长。秋叶老师不愧是擅长做PPT的人,书中有众多的图片,将文字内容以表格、导图的形式展现,让阅读体验更加顺畅。
对于书中所提及的能力,包括定位、框架、精进、联机、复盘、输出、迁移等七种,我想浅谈前三种。
首先是定位力。我将整节课的内容理解为“找准目标,精准打击。串联能力,强化标签。”找准目标是前提,人不可能像无头苍蝇一样做事。因而目标的确立决定方向所在,只有找准目标,做事才能有的放矢。精准打击意味向着最终目标的有效努力,避免犹豫不决,四处张望,将有限的精力聚焦在所寻目标之上。能力的串联会使得一个人的能力组合优化从而增强自身核心竞争力。而标签的强化会将我们的优点放大,从而给我们带来更多的机遇。对于刚刚结束高中学习的我来说,如今确实面临着一个比较迷茫的局面。未知的学习课程和和截然不同的环境,我将如何选择前进的方向?至今仍是无解。倒不如先给自己一个目标,两年之内考完四六级,从现在开始每天背30个单词。坚持下去,自然会有结果。
其次是框架力。定位力的培养能让人在学习上减少走冤枉路,重在“寻”,而框架力的培养能提高学习效率和效果,重在“做”。有框架的学习是“吸纳、整理、回顾、复制”的过程。通过大量阅读吸纳知识建立初步框架,后续学习中及时整理零散知识补充框架,定期回顾排查知识漏洞,最后行成完整框架后能够合理迁移,将一个框架建立的方法运用到多个学习过程中。就像我正在看的这本《高效学习7堂课》一样,初期阅读时不求精而求快,将整本书的大概结构先做一个简单的构建,后期再细化知识,将每堂课的内容分成几个小板块,填充细小概念。每堂课都按照这样的方法,虽然会花多一点时间,但对胜在对整本书的内容有了更清楚的认知和理解。
最后是精进力。常言道:“精益求精”,中国人骨子就有对“更好”的追求。精进力的培养能使学习完成量变积累到质变突破的飞跃。精进力的存在促使我们的学习早日结束低水平的重复,能让我们用更低的成本达成更高的效益。文中提到了“一万个小时”理论,但相比原理论我更赞同后文引用的马尔科姆·格拉德威尔的“不是1万小时的训练,而是1万小时的刻意训练”这一观点。还记得不久前辅导员叫我们填写信息时,有一个选题是特长。说来惭愧,我有很多的兴趣爱好,但是仅仅停留在兴趣层面,而非成为我拿得出手的特长,这大概就是因为缺乏精进力吧。
我希望我的大学能让我有一些除了专业学习之外的成就和收获,例如写作。我的脑子里常常冒出些新奇脑洞,有很多画面浮现,很多时候随手写一个句子也能读起来美丽浪漫。可是当我真正敲击键盘,却发现自己想分享的整个宇宙,没有一粒星辰。为什么不行?正是因为缺乏目标,没有规划,更别谈精进之力。当下我只是对写作有憧憬,并没有对其做更深入的钻研,如果这样持续下去,等新鲜感过了,我又会有什么收获呢?大概毫无。因此当下所做必须先确立目标,谓之“完成初中构思的小说”,然后以此为目标,通过更加专业的写作学习和系统的训练完成具备独立写作的能力,再精进自己的实力,多吸收古今中外优秀作品的精髓,提高语言表达能力和文笔优美程度。
初次阅读类似书籍,无措又新奇,总而言之,秋叶老师的这套高效学习方法确有精妙之处。“好书值得千百遍翻阅”,初读既有此般感悟愿自己能时常翻看,多加思考,结合自身情况,探寻自己的学习方法,去成为更优秀的人吧!
0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