社会的发展,城市化的加剧,随之而来的却是城乡差距的拉大,政府也看到了这严重的社会现象,提出脱贫攻坚,想通过政府扶持,激励带动农村结构的变革,实现全面,全员小康社会。然而出路终究在哪里?我们需要思考几个问题……
1.人去哪?农民工是城镇化建设过程的主力军,是城市的修理工,那城镇化结束后呢?不再大拆大建,这部分人去哪呢?通过城镇化必然要使一部分人自然流动落户城镇,使一部分农民工在城镇安家落户;那么剩余的人则应该成为职业化农民,成为真正会种地的农民。
2.何以立家?即经济来源在哪?在城市安家落户的人有能力的自给自足,但是必然要面对的是技术能力弱的劳动力,那就需要政府扶持职业化培训,打造一支肯吃苦,多行业的服务型队伍,比如传统的家政,市政等工种;农村的剩余农民可培育为职业农民,培育乡镇以农副产品为主的集约型企业。
3.关于农村土地权益,土地归集体,宅基地和承包权确权登记是第一步,保证权利拥有;合理有序流转是第二步,保证权益使用,也免去了城镇化农民的后顾之忧,农民可以入股也可以流转收益。
4.关于农村土地的集约化利用,也是最大化解决小自农的种种弊端,使土地资源有效利用,但土地集约必然要面对的一个问题是农村土地大量的坟墓怎么办,那可是农村人的根源,有效的方法是政府规划,政策引导集中墓地。
5.乡村精神文明的去与留,职业化农民并不是职业化工人,应该保留农村优秀的传统文化,集中墓地建成后可修建宗祠,民俗馆,展示乡村历史,乡村文化,同时也是新生代农民的娱乐场所。重大节日举行传统节目,欢迎离乡农民返祖,引导带动乡村旅游。使城市与农村相辅相成。
6.方向已定,绝不能开倒车。在这个大环境下,循序渐进,才能使乡村振兴,然而有些地方却在开倒车,一些新的规划外自建房还在建设,而且越发热闹,不可持续产业却让人离不开农村了,这是不应该的。
7.农村是城市的能量来源,农村的未来是美好的,新型农民也会越发光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