先让我捋一捋思路,昨天经历了两场年轻女博士带来的头脑风暴,经过一晚与一早的梳理,似乎有了点头绪,王月芬博士的《课堂观察、评价与改进》讲座指向作为一名教研员如何去观察、评价老师的课堂,进而给授课老师提出改进建议。周文叶博士的《指向核心素养的教学与评价》讲座引导我们思考如何在课定上落实国家倡导的核心素养,同时基于核心素养的课程改革,构建一个“更平衡、更综合的评价体系”——表现性评价,通俗地说即传统纸笔测验不了的评价体系,现将两位博士的讲座内容整理如下:
1.我国的教研制度是世界教育中独一无二的宝贵财富,其价值不可小觑。上海两次参加PISA测式,两次夺冠。一些专家在分析上海取得成功的原因时,认为有两个因素不容忽视:一是上海持续开展的课程改革; 二是上海教研队伍的功能与作用的发挥。
2.传统教研方式主要采用集体备课、听评课、公开课教学、教学质量分析、案例总结等方式进行。这样的教研方式容易被基层教师接受,但往往导致问题提炼不够,目标较为宽泛,证据相对缺乏,导致教研成果的推广性和普适性相对较弱, 所以新时期的背景之下我们的教研范示也要不断继承与创新。基于证据是教研范式转型的主要特,教研工作中设计搜集证录的基本工具, 试验并检验教研结论至关重要,这决定了教研成果的应用效果和可推广性。如弗兰德斯师生互动系统9种类型、布鲁姆认知目标分类等,在课堂观察的过程中,将活动类型编码归类、统计,把握关键数据,得出结论。
3.教研员需要理论功底,教研员更应该扎根鲜活的教育教学实践中,将理论应用实践,同时又运用实践完善理论的构建,从而实现课程教学理论与实践的不断发展。
4.我们究竟有没有一堂好课的标准?我们在听评课时,会有自己不同的教学价值观,评课的标准自然会不一样,所以我们要学会使用工具(课堂观察来),用标准化的课堂观察单,编码系统搜集课堂数据,进而给授课和听课老师提出恰当合理的改进建议。
5.课堂观察是教师专业发展的必由之路,它不是简单运用分数进行评价, 强调基于证据的分析、解释和反思改进。课堂观察可以是结构性、整体性,也可以是半结构性、专题性地,但一定是有目的的。它不是偶尔的行为,更重要在于长期坚持积累,它也不在于我们观察记录了什么,重要在于我们从中反思了什么,自身教学实践改变了什么。
6.表现性评价是什么?关键看评的是什么,表现性评价评的不是常归 机械的思考,不是回忆信息、事实、定义、 术语或执行简单的任务 ,而是评价那些能综合运用知识并能进行评价与创造高阶认知目标。
7.核心素养的课程改革驱动着评价体系的变革,而评价则是决定核心素养是否能落地的关键。
8.a.表现性评价由三部分组:一是目标,设计表现性评价要从表述希望学习者达成什么高阶学习目标开始;二是任务,指学习者需要完成的任务、作业,所要完成的产品、作品或表现,提供指向目标达的加直接证据。三是评分规则。b. 表现性评价统整课程与教学,这需要教师在设计教学活动之前设计表现性任务,即”逆向设计”。 这就要求我们了改变原来 “教教材”,一个一个地识点、一节一节课分散处理的教学模式,我们要走向大任务、大主题、 大单元的整体设计。
9.表现性评价驱动学生深度学习。因为表现性评价要求学生展示任务完成的整个过程,而不仅仅是给出一个答案,这样的任务是真实或模拟真实的要求将评价所测的能力直接与生活中复杂的能力连接,为培养学生”带得走“ 的能力提供各种各样的机会。
在整理这9条学习笔记时,我同步阅读了两位老师在知网上发表的相关论文,读书学习并不是一件轻松容易的事,但锲而不舍地钻研精神是我们读好书的必备品格。结合两年的教研员工作经历来看,两位老师所讲的内容目前以我县现有的水平,凭我一己之力是很难马上落地的,但至少我应该将所学的知识最大可能地应用的自己的工作中去。
路漫漫其修远兮,吾将上下而求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