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婆来了之后,我伺候大妮的任务正式结束。
早餐端上桌,水杯倒上水,书包和鞋子放门旁。七点钟,娃爸一走,婆婆就知道该叫大妮起床了。
学校七点半开校门,七点五十早读,家离学校十分钟。大妮最迟七点三十五出发。
我要送小宝去幼儿园,七点五十早读,我最迟七点半从家出发。收拾利索,我就领着小宝出门,不用等大妮。
大妮走后,婆婆喊大宝起床。大宝穿衣服洗漱,然后由公公送到幼儿园去吃早饭。这时候小宝儿早已在幼儿园玩一大会儿了。
上班的人上班了,上学的孩子上学了,公公婆婆才准备他们的早饭。
因为有了公婆的帮忙,我的早晨才能有序不杂乱,我上班才能准点不慌张。家有老人做后盾,确实幸福。
三个孩子中,大妮对公婆的感情最深。大妮出生后,公婆就出租了田地,随我们一起生活。在港城时,一上班就是一天,中间不回家。大妮就跟着公婆一呆呆一天。当时,外公外婆在,断奶后,一到寒暑假,大妮就跟着公婆先回老家。上幼儿园后,公公接送她,有了大宝后,大妮跟着婆婆睡。
大妮比大宝大五岁,独享宠爱好几年,公婆伺候她的时间最长,她最能撒娇。
大宝小宝哥俩儿相差两岁,又赶上特殊时期,我上班时在村小,不上班时自己带,所以哥俩儿的成长,我陪伴的时间最长。
大宝断奶后,大妮儿回归,大宝跟着婆婆睡。从一岁到四岁。大宝很黏糊婆婆。争东西一看争不过大妮也争不过小宝,马上不争,眼泪汪汪去找奶奶。
去年,我们搬到了临沂,我独自带娃。一年多的离别,再次居住在一起时,大宝已不习惯跟着婆婆睡。但大宝儿和公婆的感情在,跟着一起玩,也让公婆接送。
小宝儿是个霸王。从出生回家那刻起,就没离开过我。为啥不是从出生时起?当年九斤二两的小宝儿呛了羊水,在保温箱里观察了一星期。
虽然小宝儿霸道,但是在老家时,都是由爷爷奶奶带着玩,所以,只要看不到我,跟着爷爷奶奶也不难缠。
我的仨孩子和爷爷奶奶感情很深,我们姐弟仨和爷爷奶奶的感情也很深。
大妮有两个弟弟,我也有两个弟弟。
父亲是老大,姑姑和叔叔家的孩子比我小弟还要小。所以,在他们出生前,我们姐弟独得爷爷奶奶的宠爱。
八十年代的农村,并没有什么好东西。方便面难得见到,面包难得见到,肉菜也难得见到。面条是手擀的,青菜是用碗盛的。夏天豆角茄子,冬天萝卜白菜。家家屋檐下有口腌菜大缸,胡萝卜啊,莴苣啊,能腌的全扔里头。筷子不干净,捞来捞去,水弄脏了,容易生蛆。蛆怕什么,谁家腌菜缸里还没有几只蛆?腌菜捞出来,冲洗冲洗,照样吃。
农村孩子不用照看,会走路了,满村跑。下田带到田里,在家放到院子里。
我比大弟大两岁,自我记事起,我就跟奶奶睡。大弟跟奶奶睡时,我都上三年级了。那年麦收,大弟发烧,耽误了,成了脑膜炎,在县医院住了半个多月才好。回到家,奶奶就不放心让爸妈来照顾他,从此我们姐弟俩就都跟着奶奶睡。大弟比小弟大两岁。小弟嘛,是没有跟奶奶睡过的。家里只留他一个,爸妈能顾得过来了。
我跟奶奶一直睡到出嫁,即使后来我家扒了土墙屋盖了楼板房,即使后来我读了大学在外工作。大弟读小学后,跟着爷爷睡,跟爷爷暖脚,一直到他初中毕业跟着长途客车去押车。
我读小学时,小学在村里。早晨先到校早读然后上一节课,回家吃早饭。早饭后,上课。中午回家吃午饭。午饭后,上课。傍晚放学,吃晚饭。晚饭后,到学校,上两节夜课。
家里没有钟表,白天上课听学校铃声,早晨上学就得看天了。有一年冬天,月亮特别大。奶奶以为天明了,叫我起床。我又到邻居家,在门外大声喊他。他又去喊了他的好朋友。等我们仨到校时,发现校门还没开。冷啊!我们就在校门口跺脚。跺了不多久,又来了几位同学,于是一起跺脚。后来,来了一位老师。她也没有钥匙。那怎么办呢?总不能老师和我们一起跺脚吧?她就带着我们去跑步。往哪跑?田野里呀!学校南边就是麦田。我们沿着西边的小路嘻嘻哈哈地往南跑,跑到村庄最南头,绕过沟渠,从东边的路跑回来。等我们呼哧带喘的跑回学校,校门也开了。
现在想想,我们当年绕田跑的那些路,得有三四里地吧?走走停停,停停跑跑,估计也得用了小一个小时。如果按照八点半早上放学来算,我起床的时间应该在六点以前。
我初中是住校的。学校离家有五里路,要穿越几个村庄一条河。每天秋天刚开学的那两周由于天气热,不上晚自习不住校。每天早上起床时,天还很黑。我们班级规定到校时间早,我怕迟到,要骑车先走。奶奶不同意。玉米秸秆很高,棉花地垄也很深,她不放心。非得陪我在胡同口,等待路过的学生一起走。夜凉风清,奶奶披着棉袄,坐在街口的大石头上,焦急地往东望。等看到了三三两两的自行车往西来时,就很欢喜:“来了,来了,和别人一起走吧!”
那天,大妮的练习册落在家里,我打电话让婆婆送到了学校门卫。我想到初中时,有一年周末下午返校,我也有一本书落在了家里。等我发现时,我已经在学校了。没有电话离家又远,怎么办?只好等第二天同村的人有回家吃午饭的,让别人帮着捎到校了。
我没想到的是,晚自习还没上课,有人在教室门口喊我。我一看是邻班邻村的小明。
他拿着我的数学练习册,说:“你奶奶等在街口,拦住我,问我认不认识你?拜托我捎这本书来给你!你奶奶那个着急哟!生怕耽误你用!
“怪不得你学习好呢。你奶奶真疼你。知道你的书落下了,会上心捎给你。”
在小明的絮絮叨叨中,我仿佛看到了奶奶站在暮色四合的胡同口,焦急地往东张望……
九十年代,农村家长不太重视孩子的学习。中学辍学率很高。别说是女孩子就是男孩子,说不读就不读了。像我这样的女孩子,落一本书在家里,由家人亲自发现并托人捎回的事少之又少。何况发现书本让人捎回的还是奶奶。所以小明再三感慨,觉得很不可思议。
高中时在县城,是每一个月回家一次。到家后,照例是先跑到奶奶家。我看到桌子上有放着的草莓,不少是坏了的。奶奶没在家,我问婶子:“谁买来的草莓呀?”
婶子说:“你奶奶前几天赶集,见有卖草莓的。说是你还没吃过草莓呢,想着你快大休了,买来给你留着的。”
草莓小小的,有些地方都软了。很酸。但心里很甜。
我小时候没见过草莓,后来从书上看到过图片。奶奶没见过也没吃过,但她舍得给我买稀奇东西。如果她去赶集,街上有卖稀奇东西的,她一定会买给我们姐弟尝尝。
我们县不种水稻,不吃米饭。早饭晚饭大部分时候是喝面汤。到了冬天,有地瓜了,就喝地瓜面汤。临近的县,是鱼米之乡,新米和莲藕下来后,每年会有人去村里卖。我们会用小麦来换,多少小麦换一斤大米。换了的大米,一般是喝米粥用,极少人家用地锅来焖次米饭。
我小时候没吃过粽子,也没吃过汤圆。我们那里端午节没有吃粽子的习俗,元宵节光挑灯笼,也没有吃元宵的习俗。街上出现卖粽子的,奶奶也买来给我们吃。街上有卖元宵的,奶奶也买来给我们吃。
虽然家庭不富裕,但是农村孩子能够吃到的稀奇玩意儿,因为有了奶奶的疼爱,我们姐弟也能够吃到。
奶奶爱孩子,爱了一生。成年后外出,每次回家,奶奶一如儿时来待我。
“橱子里,有面包,你去拿着吃吧!”
“箱子里有奶,你喝一包!”
“袋子里有香蕉,你拿着吃!”
“锅里还有汤,我再给你盛一碗!”
……
我长大了,我有钱了,我啥都能够吃到了,奶奶还觉得我没得吃。怕我馋,怕我不舍得,怕我亏了嘴。
我是三个孩子的妈了,回到老家,那熟悉的让吃让喝声依旧响起。吃这吧,吃那吧,吃吧,吃吧!吃起来!在八十多的奶奶面前,四十岁的我始终是个小孩子呀!
又到岁末。离家已半年,想起奶奶,心里暖暖的,潮潮的。
有些爱,从未离去。有些爱,终藏心底。
想回家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