杨永琳,又名杨永林,为中医系统平衡论的创立者,来自湖南永州宁远。他医德高尚,医术高明,擅长中西医学及气功按摩等多种医疗技术。治愈了许多疑难杂症,被患者称为“仙家医生”。
学习愚公移山,旨在弘扬愚公精神;研究中医学,旨在掌握其中智慧。中医易学难精,其关键在于悟性和思考,其功夫更在医术之外。若一味拘泥于中医圈子,将陷入“不知庐山真面目,只缘身在此山中”之境。学习中医学必须以哲学视角高屋建瓴。
在当今的医疗健康领域,中医、西医以及营养学各自为政的现象较为普遍,它们往往从各自的专业角度出发,对健康和疾病的认知及治疗方式进行诠释和实践。然而,这种分散化的思维模式容易导致对整体健康观的片面理解,如同“盲人摸象”般,每个人只能触及到大象身体的一部分,无法全面把握大象的全貌。因此,我们需要摒弃这种对立分割的思维方式,转而树立起一种更为科学、全面和系统的健康观。
这种健康观应坚持以实际为出发点,实事求是,以人为本,以促进健康为核心目标。它要求我们在面对健康问题时,不仅要关注病症本身,更要关注个体的整体状态以及环境因素的影响;不仅要遵循西医的解剖生理病理学原理,也要借鉴中医的整体观念和阴阳五行理论,同时结合营养学的科学饮食指导,实现医养结合,全方位地分析和解决问题。
基于此,笔者提出并积极倡导中医系统平衡论。这一理论主张在中医理论体系的基础上,结合现代科学技术和研究成果,通过调节人体内环境(如气血、脏腑功能等)的平衡来达到治疗疾病、促进健康的目的。
中医系统平衡论是一种深刻的哲学观念,它认为生命是一个复杂而精致的动态系统,这个系统与自然和社会环境紧密相连,并处于不断的变化和调整之中。根据这一理论,生命是由结构、物质、能量与信息四个基本要素有机融合而构成的。
结构是生命的骨架,它为生命体提供了稳定的形态和支撑。在自然界中,无论是植物还是动物,它们都有各自独特的结构特征,这些特征使得它们能够适应各自的生活环境。
物质是构成生命体的基础元素。在中医理论中,物质被视为构成生命体的基本粒子,这些粒子通过精妙的组合与变化,赋予了生命丰富多彩的表现形式。
能量是推动生命活动的原动力,它贯穿于生命的每一个细微过程之中。在中医系统中,能量被视为生命的驱动力,它使得生命体能够进行各种生命活动,如新陈代谢、生长繁殖等。
信息是生命活动的指令与调控者,它引导生命体在复杂多变的环境中作出适应与响应。在中医理论中,信息被视为生命的指挥系统,它控制着生命体的各种活动,使其能够适应不同的环境变化。
这一理念是对传统医学模式的拓展和深化,为预防和治疗疾病提供了全新的视角和思路。在传统医学中,往往只关注疾病的症状和治疗方法,而忽视了人体内部的复杂系统和环境因素对健康的影响。而中医系统平衡论则强调了人体内部系统的平衡和协调,以及环境因素对健康的影响,为预防和治疗疾病提供了更为全面和深入的思路和方法。
中医系统平衡论是一种整体、综合且具有哲学思想的方法论,它不仅关注人体内部的生理、病理变化,更将人与自然环境、社会环境紧密相连,形成一个不可分割的整体系统。在中医理论中,人的健康状态与疾病发生、发展、变化的过程,都可通过系统平衡论来进行深入理解和解析。
从天文角度而言,中医遵循宇宙运行的规律,认为天时、地域、气候等因素对人体功能有着直接影响,如四季更替、昼夜交替等天文现象,都会引起人体生理机能的变化。地理环境的不同也会造就地域性特色的疾病谱和养生之道。
中医系统平衡论强调人体内部各种生理功能之间应保持动态平衡,这种平衡状态是人体健康的基石,一旦平衡被打破,就会导致疾病的发生。治疗的关键就在于通过望、闻、问、切等诊断手段,找出阴阳、脏腑、气血等各方面的不平衡点,并运用药物、针灸、推拿等各种治疗方法,调整机体功能,使失衡的状态重新回归平衡,从而恢复和增强身体的自我修复能力,达到治病求本的目的。
在治疗疑难杂症的临床实践中,中医系统平衡论指导医生遵循自组织性原则,这意味着医生需要超越病症表面的表象,深入探究疾病的本质原因,因为这些病症可能是身体某个部位或系统出现问题的信号。医生应当追求简化的治疗策略,顺应自然规律和人体生理特性,实现阴阳调和、气血畅通的目标。治疗方法应当针对病因,去除病根,而不是仅仅针对症状进行抑制。
在中医系统中,疾病被视为传递信息的使者,它揭示了人体内部可能存在的因果关系。为了防止疾病复发,医生需要找出并消除导致疾病发生的根本原因,从而彻底恢复健康,并预防未来可能出现的疾病。
然而,人的健康并非仅依赖于医学的治疗。在保持生活规律、合理饮食、适当运动、情绪调摄等方面做出调整和努力,也可以帮助身体实现自我修复和自我平衡。总的来说,中医系统平衡论体现了中医整体观念和辨证施治的精神内核,它倡导我们应以自然和谐的方式去理解和对待疾病,从而帮助患者获得更全面、更深入的康复效果
中医系统平衡论,这一深植于中国古代哲学思想和医疗实践中的理论体系,特别强调治未病的重要理念。它主张在疾病尚未发生之前,就通过科学的方法进行预防和调养,体现了“未雨绸缪,防患于未然”的智慧。同时,在疾病已经发生的情况下,医者应积极干预,防止病情恶化或发生转变,确保疾病向愈。
以人为本,是中医学的基本原则之一,强调人的身心健康是生命活动的基础和核心。健康为先,则是在保障生命安全的前提下,追求身心的整体和谐与平衡。预防为主,是中医养生保健的核心策略,旨在通过合理的生活方式、饮食习惯以及适当的锻炼调摄,来减少疾病的发生概率。
正气存内,邪不可干,是中医学对于疾病发生机制的高度概括。正气代表了人体的抵抗力和自愈力,若正气充足,则能抵御外邪侵袭;反之,若正气虚弱,则易受病邪困扰。肾为先天之本,肾气盛衰关乎生命之源;脾为后天之本,脾气健运与否直接影响水谷精微的吸收与布散。
饮食多样,过饱伤身,这是中医养生对饮食调养的基本要求。能量守恒定律在中医看来也是至关重要的,强调摄入与消耗的平衡,避免营养过剩或不足。营养均衡则意味着要合理搭配五谷、五果、五菜、五畜等食物,确保各种营养物质摄取得当。恬淡虚无,真气从之,即保持心态平和宁静,有助于体内真气顺畅运行。
在中医理论体系中,提倡一种全面而均衡的生活方式,强调人们应当保持“能吃能睡,劳逸结合”的健康习惯。中医认为,饮食与睡眠是滋养身体、恢复体力的重要途径。合理进食,不挑食、偏食,保证营养均衡,同时避免过度饱腹,以免给脾胃带来负担。充足的睡眠则有助于身体机能的修复和免疫力的提升,让身体在休息中得以蓄势待发。
“知足常乐,心怀感恩”不仅是人生哲学的体现,更是精神内守、情志调摄的关键。只有内心满足、感恩当下,才能减少欲望过多带来的心理压力和焦虑情绪。中医认为情志因素对身体健康有着深远的影响,长期处于负面情绪状态下,容易导致气机紊乱,进而诱发疾病。因此,保持一颗豁达开朗、随遇而安的心,对于维护身体健康至关重要。
经络养生,作为中医预防保健领域的一种独特而有效的养生方法,其理论基础深深植根于博大精深的经络学说之中。经络学说认为,人体内存在着一个复杂的经络系统,它由经脉和络脉组成,贯穿全身各部位,连接着各个脏腑器官,并通过对特定穴位和经络的刺激与调控,实现机体能量(气血)的调节与分配。
在实际操作中,经络养生疗法丰富多样,包括了按摩、针灸、拔罐、刮痧、推拿等多种物理疗法。通过这些方法,专业医师能够准确有效地刺激到相应的经络穴位,进而达到疏通经络、调和气血的目的。当经络畅通无阻时,全身的气血运行便会处于一个顺畅平衡的状态,脏腑器官的功能得以得到协调平衡,机体新陈代谢水平显著提高。
因此,通过持之以恒地进行经络养生调理,个体不仅可以显著延缓衰老进程,保持青春活力,更能有效促进全身健康,提高生活质量,从而实现中医养生理念中的延年益寿、永葆青春的崇高目标。经络养生调理是一种源于中医理论的保健方法,它通过刺激和调节经络系统,促进气血流通,调整脏腑功能,以达到保健养生、延缓衰老的目的。这种方法强调整体观念,认为人体各个部分之间存在着密切的联系,通过调理经络可以影响整个身体的状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