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们文化里有一个观点叫“留一手”,有一种道叫“中庸之道”。我们喜欢把力量蕴藏起来,只有在万分火急的时候才把它用的恰到好处。我们不喜欢让别人看到自己的底牌,更不喜欢碰触到自己的极限。
最近学校组织了乒乓球联赛,每周一场球,已经进行了两个月的比赛。每次比赛,一场单打一场双打,到现在也至少经历了16场比赛,这对我来说是从来没有过的经历。
见识了各种不同的球风、不同的策略、不同的年龄、不同的背景,真是十分有趣。
最有意思的比赛,是当遇到和自己水平接近的对手,所谓棋逢对手。这时候,任何一点微妙的变化都可能主导着输赢的命运。
作为我们四人队里第2位出场的选手,和对方第二的选手比赛,大多数时候对手的水平会比我略强。经历了8场单打下来,我发现自己心态微妙的变化。
从刚开始的紧张、怕输慢慢到期待自己有好的发挥,从保守到激进。
刚开始的我怕失分,总是以把球打到对方球桌为目的,并不敢拼杀,所以柔和而毫无杀伤力。如果对手比我强,很可能找到机会扣杀过来;或者突然加力或改变球路,这时候我等于把自己放在了输球的境地。如果对手和我水平相近或者比我弱,也都容易找到机会赢球。
在输了几场球之后,我不再指望自己赢球,再加上前几场的练习,很多技能也在提升。我开始有了新的目标,逐渐注重接球的质量,有扣杀的机会即使失球也不会错过机会。这样虽然因为失误会失分,但也有把握到的机会,慢慢比分开始接近。
这里完全印证了《输赢心理学》的“怕输”和“想赢”的在行为上产生的区别。“怕输”会导致更加保守,决策会更偏向中庸;“想赢”往往更加激进,会寻找爆破点,撬开对方的防线。
我的目标转向以享受比赛为乐趣,我开始关注每次对打的各种球路变化,瞬间的判断力和爆发力。即使面对比较强大的对手,我也开始寻找赢球的机会。有两次双打中欲擒故纵的发球,导致对手判断失误而直接得分。
在自己状态不好频频失误的时候,我开始反思怎样应对,而不是以前的顺势而为。最为骄傲的一次在10比4还有1分就要输掉比赛的时候打到了12平的比分。这一次我深深体会到因为不在乎输赢而表现出来的爆发力和气势,我可以在还有1分输掉比赛的时候,敢于抓到机会的时候狠狠的扣球,在那种时候只要有任何的犹豫可能都会出现失误而导致比赛结束。
在《输赢心理学》这本书里,讲到了这个策略。在关键时刻敢于去给予对方狠狠地攻击,对对手的气势会造成很大的打击。即使没有打中,气势仍然存在,也会让对方有所顾忌,在厮杀的时候可能会犹豫而放不开。而这一念之差,就会将输赢的天平倒向对手。
因此,留一手的中庸策略会慢慢把自己推向失败的边缘;毫无保留的激进策略更有可能转败为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