焦虑,大概是当下国人最普遍的一种心态。
女人,焦虑年龄增长,容颜渐逝,职场各种看得见看不见的歧视与排挤,家庭和事业总难平衡和兼顾。
男人,焦虑赚钱艰难,养家不易,打工看不到出头日,创业九死一生,做生意亏的比赚的多。
孩子,焦虑学习高压,亲子早教、幼小衔接、小升初、中考、高考、考研……奔波赶场于各大培训机构,游走于各大网课平台间,热爱的喜悦奄奄一息。
老人,焦虑年老体弱,家底不够殷实,儿女不够孝顺,养老还得靠自己,别人的晚年生活都比自己幸福。
这种才下眉头又上心头挥之不去的焦虑,已不仅仅是一种个人情绪,而是逐渐成为一种弥漫于全社会各阶层上至高官达人明星艺人下至平民百姓草根素人的现象,甚至还已悄然影响一代人的心态。
被西班牙《国家报》誉为“德国哲学界的一颗新星”的韩炳哲给出了他的答案。他认为:究竟是这个时代催生了这种焦虑,还是焦虑影响了这个时代?
每个时代都有其占据主流的疾病,焦虑、抑郁症和疲劳综合症等精神疾病是21世纪的主流疾病,“这是一种由过量的肯定性导致的疾病状态”。
因为21世纪是一个功绩社会,主张一种积极的态度,即打破界限的“能够”,工作和绩效的过度化日益严重,让所有人过度积极,直到发展成为自我剥削,陷入自我束缚,最终在筋疲力尽中死亡。
作为一个自我剥削的社会,功绩社会盛产抑郁症患者和厌世者,同时也改变了人类注意力的结构和运作方式,缺失了沉思的能力,而陷入一味的忙碌,这种绝对化的积极生活,导致了当下的焦虑和歇斯底里。
对于当下功绩社会的过度积极状态,韩炳哲提出警示和忠告,“纯粹的积极性只会扩展已存在之物,而要真正转向他者,则需要否定性的停顿。”
对于这句话的理解,可以回顾一下生活和工作中那些成功的创新、变革,总能找到那么一个“否定性的停顿”,比如否定过去的执行方法、否定过去的战略方向等等,我们通常称之为转折点。
过度积极的人,看不到那些否定性的停顿,甚至不允许这些停顿的发生。这也就导致过度疲劳和倦怠,焦虑、抑郁、信息疲劳综合症等等不可避免地涌现出来。因为“无节制的追求效能提升,将导致心灵的梗阻。”
其实,韩炳哲已经隐晦地给出了方法。那么,如何走出焦虑的困境呢?
或许,我们可以先从一个“否定性的停顿”开始。
在停顿中,思考。
沉静,深入地思考。
客观认识,真实的自我,理想的自我。
本书出版导读
否定性的社会已经消失,取而代之的是充溢着积极性的社会。
从这一范式转移出发,作者展示了当今社会的病理形态,其中包括抑郁症、注意力缺乏症、过劳症等精神疾病。它们不是传染病,而是梗阻症;不是由否定性的、免疫学上的他者导致,而是源于过量的肯定性。因此,一切免疫学式预防和抵抗措施都失效了。
作者的论述最终以一个社会愿景结束,他有意赋予其一个含有歧义的名称“倦怠社会”。其中,生命变成了生存,生存导向对健康的狂热崇拜,健康带来了疾病和僵死。失去了死亡的否定性,生命自身僵化成为死亡。
书籍概况
名称:《倦怠社会》
作者:韩炳哲 著,王一力 译
出版信息:中信出版集团,2019年6月第1版,2019年9月第2次印刷
部分摘录金句
在一个匮乏的时代,人们专注于吸收和同化。而在过剩的时代,问题是如何排斥和拒绝。
21世纪的社会不再是一个规训社会,而是功绩社会。
人类在文化领域的成就,包括哲学思想,都归功于我们拥有深刻、专一的注意力。只有在允许深度注意力的环境中,才能产生文化。
一味的忙碌不会产生新事物。它只会重复或加速业已存在的事物。
功绩社会的倦怠感是一种孤独的疲惫,造成了彼此孤立和疏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