孩子的成长是一个缓慢的过程,父母必须理解、接受并尊重这种“缓慢”,而不要总想着去改变它,调整它。在孩子还没有发育成熟之前,我们怎能知道他最终会长成什么样呢?
《奶蜜盐》第98页—103页内容:孩子的世界,比成年人要慢。
一、教育是慢的艺术
教育是慢的艺术,这句话我们经常提到,但是它的依据是什么呢?张文质老师娓娓道来,依据人的成长规律。人所有能力的获得,都需要经过后天漫长的学习过程,都需要父母和老师手把手的去教出来。只是,在孩子渐渐长大以后,我们的耐心明显消失。孩子小的时候学说话,学走路,学吃饭我们可以慢慢的教,长大后去学习与人交往,去学会某种技能,对他们来说也是一种无比艰难的挑战。作为父母,我们应该一如既往的用我们的耐心去陪伴,去教育。文中列举了杨绛老先生小时候的一个故事,通过这个故事告诉我们,有时候很小的一件事情,真的需要经过漫长的岁月与重重的历练,我们才会在某一瞬间“恍然大悟”。这个“恍然大悟”我是深有体会的,自己尚且后知后觉,为何对孩子却总是要求立竿见影呢?
在我的工作中我一直很欣赏一种状态:“牵着蜗牛去散步。”对待我的学生我可以做到用心浇灌,静待花开。但是,对于自己的女儿,一个五岁半的孩子,我却无法做到“慢”。我一直认为要给她做榜样,父母积极努力,她就会跟着学习。事实上,我并没有真正的问过她内心最想要的是什么?对她更没有做到耐心和等待。特别是近期她开始学习钢琴,每天的练琴时间就是我们母女之间的“战争时间”。是张老师的《奶蜜盐》教会了我,父母是我们今生最重要的工作,父母不仅要做好引领,更需要弯下身子,与孩子平视,做他们可以倾诉的知心人,做他们内心最坚实的靠山。
二、理解、接受并尊重成长的“缓慢”
文中有一句话触动了我:“生命成长的反复性,一个人是要通过不断重复地犯错才能够获得成长的。”对照自身,是不是也是经常重复着同样的错误?那么,我们就可以理解孩子为什么总是会犯同样的错误,另外孩子们的“屡教不改”或许与父母有很大的关系。首先,因为父母所说的话、所用的词汇,以及所教导的道理超出了孩子的理解水平。其次,父母自己错了却还要批评孩子。还有就是,有时候孩子可以理解也能接受,但是他就是做不到,这种情况是最容易在父母和孩子之间产生误会。如果我们了解了这些问题,我们就不会像一个不懂事的“大孩子”去指责一个无辜的“小孩子”,并且要求这个“小孩子”必须认同我们都是为他们好。从这里想一下,作为父母,我们亏欠孩子有多少?
孩子自有他的成长规律,我们应该尊重孩子的成长,学会做父母,学会陪伴,也学会和孩子一起长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