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几天,一个校友群里突然发起了话题:“高考700分和700万之间,选择哪一个?”
对于这个虚拟的话题,有十来个人参与了讨论,无一例外,都选择了700万。甚至有些回答:“你们要求好高,有100万我都不会选700分”,“500万就够了,直接不参加高考了。”
这个群里的每一个人,曾经都就读于国内一所顶尖大学,高考哪怕没有700分,600分也是有的,如今在不同的岗位工作。
然而,如果回到高中,遇到这个话题,我想大部分人会选700分。学习改变命运的理念早已灌输在头脑,进入梦寐以求的大学,从此过上精彩人生。我们曾经深信过,进入一所好的大学就能保证一生的安稳幸福,如果高考能上700分,何愁700万?所有人都告诉我们:只要考上大学就好了。在父母眼里,学习差的孩子总是让人焦头烂额,学习就是一切。而如今,不仅上了大学,一路披荆斩棘,名校硕士毕业后,却毫不犹豫地选700万。
其中可能有几方面的原因。第一:对没有走过的路总是充满好奇。群里的每一个人,都走的上学这条路,拥有的东西常常让我们不珍惜。第二:大学不如想象中的那般完美,它只为我们提供了更好的学习环境,更多的资源。挤过独木桥,进入象牙塔,四年过后,大多数人却失望意识到:除了一纸毕业证,并没有学到太多知识,这一点对于我个人而言就是如此,每天都在无意义的忙碌,实则是虚度,最后却感觉专业不专业,学识也不渊博;第三:很难挣到700万,并非所有的700分考生都能挣到700万,本来以为考进理想大学就能改变命运、就能光宗耀祖,毕业后,找工作仍然处处碰壁,工作岗位上仍然低声下气。
一个人的傲气、任性,都与拥有金钱的多少有直接联系,有钱就是任性,有钱谁都可以任性,很多时候,我们不能那么潇洒、霸气地活着,就是源于没钱。毕业后,每月拿着几千元的工资,虽能保证基本生活开销,但需要顶着房贷等各种社会压力,更别谈曾经关于衣锦还乡的理想了,存款和赚钱速度根本比不上小学没毕业的同学,逢年过节还是无法昂首挺胸,出去还要躲避一些人异样的目光:“曾经的尖子生,怎么这般窝囊?”或许是曾经的期待太高,导致落差之大。第四:周围人、甚至整个社会衡量成功的最重要标准就是金钱,即使有知识,那也需要转换成钱才能被人看到、让人信服,如果没法混迹社会,那么你的高考700分只会让人嘲笑或者叹息。
我们当中的大部分,竭尽全力念书的佼佼者,如今,却成了它的失败者。曾经以名校为荣,如今,却不敢说出母校的名字,能力根本配不上它的光环。
不仅仅是与金钱对比,上学的意义,一直被一些人怀疑,也被一些人信仰。
古人说:读万卷书,行万里路;后来,有句话说:读万卷书,不如行万里路。但从来没有这句话:读万卷书,不需行万里路。
在电影《第36个故事》里,有这么一个问题:如果可以选择,你会把学费拿来读书还是环游世界。
有人说,会选择年轻时多读书;有人选环游世界,因为认为环游世界学到的东西应该比书本上的要多。
我从小就是别人眼里的“乖乖女”,视学习为一切。高三的时候,每日从早到晚不间断的学习。班里一个看似乖巧,少言寡语的女生有一天突然消失了。后来得知,她带着银行卡,将头发染成金色,独自一人不辞而别,跑遍了好几座城市。她的行为让所有人大跌眼镜:父母、老师对她失望透底,同学把她当成异类,家长们将她拿来当成反面教材警醒自己的子女。
进大学后,对于那些敢打破常规的人,却是打心底里佩服。三年前遇到一个小伙儿,让我至今难忘。我和朋友在西湖边散步,一男孩跟我们搭讪,他皮肤黝黑,背着一个大大的旅行包,包上挂了两双破旧的跑鞋,因为误以为我们是老乡,才短暂停留。在交谈中得知,他19岁,高二后就辍学,在饭店当了四个月服务员,挣得6000元工资,然后就上路了,从四川走到了杭州,打算一路向北,最后从西藏返回。同行的朋友对他赞不绝口,一心要求合影留念,他的故事让我们震撼,后来在不同的地方跟很多人提起。因为他敢于做自己没有做的事情,所以让人敬羡。
很多人都装着一个环游世界的梦,而实现的却寥寥无几。
表弟今年高三,戴着厚厚的眼镜,满头少年白,每天埋头书海,除了吃饭就是学习, 短暂的暑假会被送去辅导班,家长们都夸他是好孩子,以后必定有出息。
越来越觉得,人这一生,哪有什么正确错误选择之分,只是不同的人生经历罢了。对于大部分普通的我们,只能选择一条路走过;当然,一小部分人有那么幸运,体验到了两条路上的风景和心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