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育二字,动词一个。百度之,我赞同的大意是——教育要能够使每个人的天性和与生俱来的能力得到健康的生长,而绝对不是单纯的从外面灌输。
继续学习培训,明白“教育”一词最早见于《孟子·尽心上》,“得天下英才而教育之”。还有,就是《说文解字》中对“教育”的解释:“教,上所行,下所效也”,“育,养子使作善也”。显而易见,以身作则榜样示范,才会有最主要的上行下效是教育的源头。怪不得有这三句话,教育就是一朵云推动另一朵云,一棵树摇动另一棵树,一个灵魂唤醒另一个灵魂。
于是,不得不说说“原生态家庭”——就是那个我们从小长大的“家”,包括爸爸妈妈或者还有哥哥弟弟姐姐妹妹。是的,就是我们的第一个家!大家会发现,长大以后的很多比较稳定的言谈举止行为习惯,往往奠基于这个“家”,千丝万缕密切相关自然而然。尤其是,很多时候多年以后我们仍与家庭成员非常相似,小到一个眼神眉角一个音调嗓门一个不经意的微笑,甚至于音容笑貌都可能深具相似性。
我总觉得这就是教育的作用,也就是日积月累的模仿所致。这才是家庭教育,这才是人生第一所学校第一任教师的“教与学”。绝对不是单单纯纯的强制性的灌输知识,而是常态化的鼓励、引导、指导、疏导……不断的把好奇心、兴趣点启蒙、挥发、点拨……持之以恒的陪伴、守望、期待……唤醒心灵、思想、态度、观念……水滴石穿直到有一天,自觉不自觉地心领神会或者是“恍然大悟”,渗入血液、骨髓、大脑、灵魂……
有人说“教育即生长”,我很是赞同。只不过在进入了小学之后,便发现层次性区别也很大。一二三四年级的学生,往往就是在不断地“涛声依旧”重复昨天的故事,包括正确的错误的或者说是合适的不合适的等等。五年级的学生就相对差多了(个人体会),学业知识或者是习惯养成或者是待人接物,都表现为比较稳定。有的时候,我甚至是怀疑质疑在孩子们身上会不会永远不会出现“豁然开朗”,“醍醐灌顶”的境界。
听听古今中外的这些名人名言吧。美国的杜威说:"教育即生活。"中国的陶行知先生说:"生活即教育。"英国的斯宾塞说:"教育为未来生活之准备。"中国的李壮则认为"教育是强迫或引导被教育者接受特定的知识、规矩、信息、技能、技巧等。"老仙师孔子有云:"大学之道,在明明德,在亲民,在止于至善。"鲁迅先生则说:"教育是要立人。"钟启泉教授说:“教育是奠定"学生发展"与"人格成长"的基础。”……而现在,站在小学的校园里,我得再一次向大家郑重其事地推介“好习惯,好人生”。而且我要大声的果断声明:“教育即习惯养成。”
家庭里,我们家长都要有教师的长远眼光,把自己的孩子当做一生中最重要的学生加以培养、教养。学校里,做人民教师的要有家长海量心态,把自己的学生当成自己家的孩子那样教育、疏导。接着,无论是家长、教师、公务员、企事业员工……推而广之到社会人,要求孩子们、学生做到的,自己要切实做到修身养性自己能够做到。比如“百善孝为先”、“人生五伦孝为先,自古孝是百行原”、“善念结善缘,善缘有善行,善行结善果”……做到之后,才是用身教言教去影响儿童、青年、成年人,直到达到不言而教的效果。社区家乡、区域社会、国家民族形成生命观、价值观、生活观、世界观的“以人为本”的氛围,才是“真的教育”!
既然是说教育,剩下的就是持久地关注,耐心地等待,每天进步一点点。换句话说,就是潜移默化,昼夜熏陶,日积月累。最后,依旧还是那个词——“坚持到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