武汉的交通总是拥堵,周六尤甚。昨天晚上,我从外面回来,和室友说起了这样一件事:公交车上乘客爆满,大家就像一笼移动的馒头,心情“膨胀”,一碰随时都有可能“破皮爆炸”,公交车龟速移动,人和人之间挤的满满当当,脸上冒着热气,这种感觉着实不好受。
就在公交车停靠的间隙,上来了一个年近六十的中年妇女,风风火火,骂咧地抱怨一通后,怼上一小伙,硬要人家给她让座。换作是平时又或是对方态度诚恳些,小伙八成会让,可如今这样,小伙自然是不肯的。于是两人杠上,小伙无辜不觉有错,恼那妇女无理取闹;妇女回击小伙不懂礼让,素质有差。双方似乎都有道理,说辞激烈却也无可厚非,但有些字眼,让作为旁观者的我听来如鲠在喉尤为刺耳。
字眼如“尊老爱幼”,又如“爱心道德”。
1“绑架”成“瘾”,说到底是“自私”作祟
“绑架”事件铺于生活实则多如繁星。“绑架”如道德,“礼义”高帽压得人不留挣扎余地,它表现形式多样,并不局限于“让座”上。
高中那会儿,“钓鱼岛事件”掀起全民爱国热潮,空间、朋友圈被不断刷屏,人人都表达着对日本的激愤与不满,并宣告自己难以抑制的爱国热情,不仅如此,人们还拉动身边人一起表态,这俨然成为了一个“交接仪式”,似乎只有用喊口号,发动态的方式才能让他们安心,才能确认你不是异类而是“自己人”。而那句“不顶不是中国人”更是将人置于一个尴尬的境地,让那些温柔且坚定爱国的人不得不动动手指,一条条点赞。
有人说,这是一种凝聚力的表现。不可否认,它确有奇效。而当我们理性回归,又怎能忽视它的“绑架”成分?
“绑架”如审美。在世界小姐的佼佼者中,我们常会做出判断,而判断的结果往往是,她们并不美。究竟什么是美?广告商、影视剧无形中灌输着我们对“美”的定义,那些美容美白,整形塑体产品层出不穷。于是“美”被统一,高鼻梁锥子脸苹果肌成为竞相追逐的标准,我们开始怀疑这个带点雀斑,鼻子塌塌,面色也不白皙透亮的自己。它让我们更加自卑,急于改变。而以此衍生出了收益颇丰的产业链和“模板复刻”的美丽者。
“绑架”如情绪。朋友吐槽,对方若不为所动,没有被代入角色同悲同喜,便被怀疑“友情不够深”,继而陷入危机;而那句“朋友的敌人也是我敌人”也常被视做友谊坚贞的“军令状”,尽管那个“敌人”自认没有那么糟糕,也决不能靠近半分,否则就是“背叛”和“出逃”。
“绑架”又如亲情。“为你好”的例证经久不衰。父母用“为你好”的说辞裁度着孩子的人生。殊不知有些道路或许前方乌云密布,或许陷阱连连,但却是心中所向。
有人“绑架”成瘾,说到底是“自私”作祟。正如性格各异,表达的方式也实有不同。我们常站在自己的山头与他人对望,“遗憾”对方风景不如自己,便强拉他人到自己山头看看,殊不知,两山之间各有距离,观望风景也自有态度。
强迫过头便成自私,惹人厌恶又自损心力。如此这般又是何必,倒不如各立一隅,独赏风光,若是有人相随,便是幸事,若是无人应和,自得其乐,不也更好?
2是“被害者”也是“持刀人”
我们曾是被灌输“你这样不对而应该这样做”的一类人,也是施以“他怎么能这么做”的“压力方”。
我们常不自觉地用自己的标准衡量他人,把缺点放大,并将其视为“不可饶恕”的错误,这样横加批判实则无异于“持刀杀人”。
在高圆圆和赵又廷的定情之作《搜索》里,有这样一幕:高圆圆饰演的叶蓝秋因被查出淋巴癌晚期而不知所措,本想安静度过最后的日子,谁料公交车上的一次拒绝让座竟使她成为众矢之的,受到社会的指责和抨击,人们都相信自己心里既定的判断,无人相信听她真相,这让本来就痛苦的她更加绝望。
人和人之间的痛苦并不相通。《欢乐颂》里安迪说,即使看到了别人的缺点,也无权理直气壮地朝他扔石头。没有人是完美的,对方有罪,你又何尝无辜,与其站在道德制高点苛责别人,不如先要求自己。
自我审视是一种能力。它应如显微镜,精准剖析,不留情面;而非哈哈镜,沉迷陶醉,放大优点。
3拒绝“绑架”,这个“锅”我不背
朋友说,站在自己的角度揣测别人不可避免,但是表不表达又是另外一回事。拿出“刀刃”和藏好“刀刃”,在本质上没有区别,但是又有区别。
善意从来都是双向的,你既然不曾参与我的过去,无法了解我隐晦的心情和难言袒露的喜怒,就请收起你那为了“自我满足”的自私“绑架”。
万事在心中,我自有形状,要我认同相悖的观点,恕我无能为力,“绑架”这个“锅”,我背不起。
――愿能互相理解,宽容以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