郑重声明:文章原创,首发简书平台,文责自负!
按语:“人间多少鱼龙化,几人不经一教鞭”,人在青少年成长的过程中,除了自己的父母亲人,影响最大的就是老师。据载:“女娲抟土造人,泥人虽成而不能言动,女娲呼而吹之,泥人遂能走跳歌舞,众生欢欣,乃拜女娲为其母”,父母生养孩子,老师教育孩子,好的老师所教给的知识和思想相当于女娲造人过程中中所吹出的那口仙气。因为有了知识和思想,人才不会成为只知道吃喝拉撒的动物,才不会成为目光呆滞的行尸走肉。有人说:老师是和你没有任何血缘关系却真正希望你变好的人,深感戚戚焉。此文写几位印象深刻的老师,与诸君共享。
一 温文尔雅气定神闲的曹老师
曹老师是我上学后遇到的第一位老师。他虽然是男老师,却并不魁梧,黑而瘦,眼睛很亮。印象更深刻的是,他与我小时候见过的男性气质都有很大不同。他说话总是慢条斯理、温文尔雅、气定神闲的样子,从来没有大声嚷嚷、慌里慌张的时候,这样说出来的话来反而让人听得进去。
村子只有200多人,学龄儿童只有一二十个人,所以曹老师一个人要负责四个年级全部所有的教学:语文、数学、思想品德、体育、音乐。
那间教室是农村常见的土坯房,黑板是一块涂了墨的三合板,课桌是水泥台,窗子很小,也没有电灯,即便是白天,赶上下雨和阴天的时候也是黑乎乎的。冬天很冷,夏天很热,响起来应该很苦,但我在那里上了四年小学,却没有觉得苦,反而每天都开开心心地去上学。只要曹老师在教室里,他都会有光,整个屋子就会很亮。
小学的知识大抵都忘却了,但冬天大家冷得时候,上课时老师带领我们一起跺脚取暖的场景却记得清楚。
“同学们,冷不冷?”
“冷!”
“跺脚!”
咚咚咚咚咚咚,几分钟的时间安静地教室里,尘土飞扬。阳光从窗棱间射进来,可以清楚地看到成群结队的尘土们伴随着年轻的心一起飞舞狂欢。课间,小伙伴们自发到墙根下去“挤摞摞”,挤呀挤呀,僵硬的身体很快就暖和起来了,大家嘻嘻哈哈,脸色红得像一个个的大苹果。
还记得曹老师会把他的“足球宝贝”拿出来给大家踢。足球平时被锁在柜子里,一个月才可以用一次。曹老师拿出足球来的时候,大家都围着老师兴奋地举着胳膊又蹦又跳。说是踢球,其实不过是乱踢一气,谁也不懂规矩,抱着足球也能到处跑,整个院子里到处都是快活的空气。
曹老师说,每个中国人最少应该学会唱一首歌,那就是国歌。所以,人生中完完整整学会的第一首歌就是国歌。只要不是下雨下雪,每个星期一,曹老师会带领大家举行庄重的升旗仪式。他把叠得整整齐齐的国旗从锁着的柜子里拿出来。一向和蔼的他表情会变得很严肃,有条不紊地把国旗串上绳子,然后一边起头带领大家唱国歌,一边拉动绳子把国旗升上去。有时候,国旗和国歌的配合并不是那么严密,但从来没有人追究过这个问题,只是觉得红色的国旗在蓝天下非常好看。
曹老师是当时农村教师队伍中极少的正规师范生毕业的,上课上得好,加上为人谦和,对待孩子们也如同自己的孩子一样,舍不得打,舍不得骂。村民们对他都极为尊敬,见了面,都会恭恭敬敬地说声:老师好!每隔几天,乡亲们就会轮流把他办公室的水挑满,冬天,每家都会给老师送去取暖用和做饭用的玉米瓤和煤炭。
老师之间应该是有在各村之间轮调的规矩。我到四年级的时候,曹老师要调到另外一个村子去了。大家都很伤心,现在想起来,那么小的时候,居然涌起了一股离别的愁绪,眼睛里含着泪,依依不舍。
曹老师虽然不抽烟,但说话的声音总有些嘶哑,似乎有点气管炎。后来,等我上高中的时候,他就因肺癌去世了,享年五十六岁。当时,自己少不更事,不懂得参加他的葬礼去悼念以寄相思,但我愿意永远留一瓣心香献给他。
二 诗人与演说家气质的语文老师
初中的时候,遇到了一个诗人和演说家气质的语文老师。
他很瘦,头发乱蓬蓬的,戴着像啤酒瓶底一样的高度近视镜。他非常喜欢抽烟,抽烟的时候,别人都是抽一口,吐一口烟,慢慢地吸。可是他一口气,迅速燃烧的香烟一刹那间就下去半支,然后1、2、3、4、5秒后,两股烟才像两条长龙一样从鼻孔中喷薄而出。他整体气质上,不太像温文尔雅的老师,更像个激情四射的诗人。上课时,动不动就手舞足蹈,手势特别有力度,很夸张,但很感染人,整个课堂氛围被调动得十分活跃,一个字也不想落下。并且那些历史人物和典故张口就来,每次上他的课都像是在聆听一场精彩的演讲,我们都是他的忠实粉丝。
有一次他讲了一个故事,讲的是不同社会身份的人的立场态度和语言表达不同,记忆犹新。在一个大雪天,一个穷秀才、一个官老爷、一个土财主,一个老农民因为避风雪而进入了一个破庙。闲来无事,穷秀才说:面对如此雪景,我要吟诗一首,我起头,各位每人一句。官老爷和土财主点头答应,老农民勉为其难。
穷秀才说:大雪纷纷坠地。(这句从景色写起,虽无文采,却见酸腐)
官老爷说:都是皇家瑞气。(这句体现了官员巴结奉承的奴颜婢膝)
土财主说:再下三年何妨?(这句展示了土财主财大气粗,家里余粮多,底气足)
老农民一听,我朝不保夕,如果封山大雪连着下三年,我一家老小还不得活活冻死饿死吗?
于是张口来了一句:放你娘的臭屁。(这句体现了老农民饥寒交迫的心态,也体现了话语的粗野)
最后一句话一说完,全班哄堂大笑。
现在想来,这个故事令人印象深刻的原因除了放臭屁引起的开心,还有一定的哲理,即每个不同社会地位的人,面对同样一种自然现象和社会现象,也是不同的态度。
又比如,教给我们写作文的口诀:凤头豹尾猪肚子。凤头,开头要漂亮;豹尾,结尾不要拖沓冗长,要戛然而止;猪肚子,猪肚子比较肥大,要有货。至今也受益匪浅。
可惜的是,这位老师,给我上课的时间只有短短几个月,还不到一个学期就调走了。去了哪里?不知道。这么有才华、有感染力的老师,无论是谁成为了他的弟子,都是福气和运气。
三 赐予我们灵魂的“侠客”老师
上初中和高中的时候,整个县城里弥漫打架的风气。
本来当地民风就彪悍,一言不合就直接上手动脚。再加上金庸的武侠小说盛行,古惑仔的电影一部接一部流行,打架的氛围就被烘托得越来越热烈了。
最初级的打架是一对一单挑,不要脸打架是多对一的群殴,当然还有多对多的打群架。大多数人赤手空拳,但也有人带棍、带链子锁,甚至带刀。大部分人想的只是自己不受欺负,还没有到路见不平拔刀相助的侠客水平。于是同学们纷纷成立了各种打架的互助组,模仿着评书故事里的话语,说出“不愿同年同月同日生,但愿同年同月同日死”义结金兰的话。那些有实力的(家里父母社会地位高的、所长局长之类)结成的小团伙,白天称兄道弟,横行校园:故意走路的时候撞你一下,还反咬一口说你不长眼睛,敢还嘴,就揍;走在路上,吹着口哨,看到有人盯了一眼,上去就打。原因:看你不顺眼。真是飞扬跋扈!到了晚自习放学后,校门口成了演武场。三个一群,两个一伙。你来我往,拳脚相加,哀嚎声、求饶声此起彼伏。
带刀的,如果不敢用,就像韩信身的宝剑,没有勇气,有剑也得受胯下之辱。所以打架的第一要义是敢于下狠手;要下狠手,就要有强大的心理素质。没有强大的心理素质,被人打得服了软,哀求,哭爹喊娘,别人就认为你是软蛋。如果是团伙的头头,就彻底栽了;如果是普通的成员,别人也瞧不起。于是,为了自尊,就要敢于下手。通过挑战更强者,更狠的,来表示自己的勇气。
在这样的环境中,能安心学习吗?不可能!后来读了马斯洛的理论,更加确定了这个想法。人除了生理的需要,第二层就是安全的需要。你打了别人,就要担心别人纠结起来报复你。一定会心神不宁,忐忑不安。
到了高中,大家明白过来,打架最耽误的是自己的前程,因为考上大学才是最好的,此外打起架来,万一控制不住,气血一上头,后果就不是自己能控制的了。套用一句宣传口号:打赢了坐牢,打输了住院,所以打架的风气渐渐消了一些。但社会上已经被打架耽误的、辍学的青年,闲着没有事就在学生们身上找碴:晚上用弹弓打玻璃、调戏漂亮女生,吹流氓哨。他们自己没了前程和未来,就疯狂地扰乱别人的学习。除了炫耀,把被人拉下水,让别人也丢了前程成为了他们最隐秘的动机。所以有人直接混到学校的校园里、班里来找人打架。
这时候遇到了高中的“侠客”班主任老师。他高高瘦瘦,话语不多,眼神凌厉。他也抽烟,但抽得很慢。每次抽烟和吐烟的时候,眼睛向前上方凝视,没人知道他在想什么,只觉得像一尊雕塑一样很有威严。
他接手班里后,一直没有什么大动作。可是没过几天,班里一个男生在教室走廊里被外来的流氓打了。大家见怪不怪,以为这件事就这样过去了。可是这位侠客老师在开班会的时候,火山爆发,指着所有男生的鼻子骂了个狗血喷头。
“男生们,你们的血性呢?你们眼睁睁地看着自己的同学被外人打,为什么不动手打他。日本人侵略中国的时候,就有这样的汉奸,只记得原来的鸡毛蒜皮的事,睚眦必报,幸灾乐祸,借外人之手泄自己的私愤,帮着侵略者杀同胞,你们和他们也差不了多少!你们还要不要脸!以后,如果谁来教室里打架,全班男生有一个算一个,一人一个凳子,直接朝他身上招呼!出了事儿,找我!”
那一次班会,大家感觉到了耻辱,也突然珍惜起同学友谊来,我突然明白了一个词儿:“是非”。一个人连是非都分不清,那不是一个糊涂虫吗?老师的威信在全班同学心目中瞬间爆棚。
很快就有另外一个“倒霉”的小流氓来了。他大摇大摆、流里流气地走进教室后,揪住另外一个同学要打人的时候,全班的男生不约而同地站了起来,把他围住了。大家能想象这样的场面吗?拳拳到肉,脚脚到骨头,并且根本分不清是谁打的,四面八方,都是拳脚。小流氓好不容易从人堆里爬出来,结果被几十个男生提着凳子追着打,校园中接应他的几个流氓同伙也被嗖嗖飞过来的凳子打得屁滚尿流,连滚带爬地逃跑了。
由此,我们班一战成名,别的班也纷纷仿效,再也没有流氓胆敢来校园中挑衅了。
河清海晏,校园中一片安定祥和的气象。学校领导和保卫科可望而不及的事,我们靠自己的力量做到了。在此之前,我们还不过是一些土偶木梗,是“侠客”老师赋予了我们灵魂。
四 文史类学者大多是书虫
大学时的老师,都是匆匆地来,匆匆地去,已经改变了初中高中那种类似亲子一样的关系,没有机会去参观老师们家中的藏书。直到硕士和博士期间,有机会到了导师们的家中,才看到了许多藏书人和爱书人。
一般而言,老师们书房的布置是这样的,为了装下更多的书,书架是一整面墙或两面墙全做成了书架,墙根下,窗台边,目之所及,就像来到了一家书店。书桌上除了电脑外键盘和写字的地方外,都堆满了书。文史类的老师一般还有书法、绘画、喝茶和金石文物类的爱好,所以整个屋子里的书法作品、绘画挂得比较多,再加上茶台、茶壶、茶叶罐、陶瓷摆件、砚台、毛笔笔架、雕塑之类,让书房就有了一种琳琅满目的感觉,再加上一两盆兰花之类画龙点睛的植物,这间房子就是一个完美的书房了。
书籍按照重要性而言,依次可以分为如下几种:
第一类是自己写的书。自己写的书,即便出版社不够好,即便纸张不很满意,那也是敝帚自珍,在朋友或学生来访的时候,签上名,盖上章就是很有价值的礼物。出版社要考虑成本问题,往往送的书很少,有时候,还要自己掏钱买几本存着作为备用。
第二类是自己的朋友、学生写的书。这类书上往往有题签和表达友谊的赠语,这是友谊的象征、身份尊重的体现,所以这些书也会好好珍藏。
第三类是名家的签名本。因为是名家,所以装帧和纸张都相当精美,有的还配有大量的彩色插图,让人爱不释手,再加上名家的签名,就会让这本书的价值倍增。几十元的书在某旧书网上已被炒到了几百元。这类书,成了投资产品。
第四类是本专业的经典书籍和大家名著。这两个看似重复,但略有不同,经典书籍里很多是集体写作,而大家名著则是个人独立完成的。
第五类是兴趣所致,爱好之类的书。实际上金石字帖、养生之类,也是颇为大家所喜欢的。所以,和老师们聊起来书籍和故事来,老师们往往是滔滔不绝。
因藏书而令我印象深刻的第一位先生身材魁梧,温文尔雅,走路慢,说话也慢,但学问做得极好,是清代文学研究的著名学者。2002年我读硕士时,他家已经有1万本书了。我当时想,1万本书,一本书平均30元,那么仅买书就是30万元了。另外的问题在于如何放得下这1万本书?初步估量一下,一本书平均2.5厘米宽,22厘米高,一般小书架宽100厘米,可以放40本书,5层书架是可以放200本书。1万本书需要50个这样的书架。(这种粗略的算法,还不能包括那种特别高大和厚重铜版纸的书)所以,要想收藏1万本书,去掉了卧室、洗手间、厨房不放书,在书房和客厅里去掉了桌子和沙发茶几之后全放书也放不下。所以房子要到200平米才会比较从容。以今天的房价计算,是真的体会到“读万卷书,行万里路”的难度了。
因读书和藏书令我印象深刻的第二位先生是我的导师。他老人家个头不高,但身体非常结实。老师的家是一个上下两次复式的房子。有一间三十四平米的房间作为书房。进入书房之中,背后是一整面墙的书架,他的藏书不但多,而且广。导师读书几乎无书不读,虽然是从事文学研究,但政治学著作、历史学著作、民俗学著作的元典都读了一遍。在讲课和谈问题的时候,视野极为开阔,绝非寻章摘句的书斋里的学问。他的文章纵横捭阖、大气磅礴,有一种苍鹰掠空,俯视万物的状态。
和老师了解多了,才知道,原来导师的父亲,清末民初,已经是在北京某大学读过书的大学生了。那十年特殊时期,他们家因为成分问题,成为了被特殊对待的对象。导师因为从小广读群书,居然在高中时期就被批为“反动学术权威”。在这个年龄得到这样的“荣誉”真是闻所未闻。都成了“反动学术权威”了,继续读书深造是不可能了。作为长子,还要担负起养家的责任。他白天在码头从事最苦最累的装卸工作,晚上当别的工友都在喝酒休息的时候,他则抓住难得的时间如饥似渴的读书。不管什么书,也没有什么功利目的,就这样一直读了十年,积累了深厚的学术素养。恢复了高考之后,才能一飞冲天,一路破格破格再破格,一直到了博导,成为了全国知名的学者,还曾经获得过最高级别级的表彰。
后来再看一些名家的书房,也是大抵是汗牛充栋,琳琅满目的景象。再后来,很多书籍都有了电子版(PDF和word)之类,非常节省空间,检索起来也具有强大的优势。于是纸质书慢慢地退出了历史的舞台。再加上手机阅读的出现,很多大型的、小型的书店都倒闭了,纸质书成了过时和过气的贵族。
但,真怀念捧着一本书,忘却周围一切的感觉啊。
结语:
一支粉笔,写天下宇宙;两袖清风,教正直人生;四季轮回,不觉两鬓斑白;双眸所盼,惟愿桃李欣荣。春蚕吐丝,蜡炬成灰,秉天地正气,成千古文章,向传道授业解惑的老师致以崇高的敬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