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行录015 “静谦书屋”家长课堂总结篇
继大雪停课那天因为腰疼怕不起床,休了一天假,感觉整个人都提不起劲来。周五是一个星期最累的一天,课最多,然后孩子们这天也很难带。疲惫一天,有点担心家长课堂状态不好。提前跟大家打了预防针,让大家有个准备,其实是预备仅仅做个倾听者的。
一旦开始,就又不是“那个我”了。我深切感受到了“心流”的体验,感受不到时间的存在,想起看手机时间时,已经过了足足近三个钟头了。除了几次说着说着不知道为何说起的小插曲,感觉又一次的收获的夜晚。
也恰是这群可爱的人儿的分享启发了我带动我倾诉更多,身处其中的我体验到心流的感觉,真切体会到我的价值所在。
此次分享梳理如下:
合作意识成就的贡献感才是自信的原点
1.责任与担当从哪里来?
2.自信从哪里培养?
人们错误的以为单纯的“鼓励”就会让孩子拥有自信,还有的则认为“多提问”“多提溜”就能让孩子重视起学习这件事来,所以大多数家长都有“多提问他”“多鼓励他”“多关注他”的要求,希望老师能如此对待自己的孩子。
可是,教育从来都是耕耘的事业。六岁的孩子当下端坐教室,看起来是此刻当下教育的结果,其实是在此之前六年教育的检验。
孩子对待学习的自信与做一切事情的自信如出一辙,能不能做成一件事与事情的难易无关,与孩子信念中形成的“自我能力判断”有关。一个从来“饭来张口衣来伸口”的孩子而言,他对于世界的认知仅仅是“全世界都要为我服务”的信念。而真正的让孩子在家庭之中有贡献才是自信的原点。学习的自信是从生活之中的自信中迁移而来的,而生活的自信从真正的承担家务的实际体验中来。
所以,唯有在体验中真正领略到“我能行”,才能让孩子真切认识到“我能行”,基于这样的认识,才会对一切拥有“面对”的勇气,勇气从家庭中来,从承担的每一件小事中来,从承担后拥有的“成就感”中来。
重塑问题认知后,那么我们就知道问题在哪里?我们需要做的是什么,是让孩子去真正“做事”,唯有对家庭,乃至于自己的事情拥有了“自主权”,一切的“自律”才会应运而生。
沟通的艺术:
1.对的时间做对的事:那个对的建议说错了时机也未必是做对了的事
2.平等对待条件下的尊重:用商量代替命令
一切的沟通都是建立在平等与尊重的基础上的,当我们试着用苛责与命令对待的时候,其实是让彼此陷入“权利之争”。当陷入权利之争时,孩子一切的思维都将走向“求生存”的原始大脑状态。他们会关注:妈妈会不会满意我的表现?妈妈脸色如何?会不会发火?而在此过程中,我们关注的“作业写的怎么样”“琴谈的如何”在孩子此刻都成为了无暇顾及的事情,所以“讲了那么多遍还不会”恰是因此。
其实,亲子之间是可以温和度过的,如果自己的亲子关系很紧张,恰是我们需要成长的提醒。认知错误导致结果不如我意,我们得追根溯源,找到错误的根源在哪里?而不是用“情绪”裹挟一切,让孩子成为“成人无能”的牺牲品。
成长性思维&固定性思维:
1.考试的背后是什么?我们通过老师想要交给孩子们的是什么?
2.教育的终极目标:幸福&从容
很多时候,我们关注当下的“字写的如何”“成绩如何”这些问题而升起的情绪,恰是因为我们忘记了我们的教育的终极目标是什么?我们外面对这个生命最初的那个“初心”是什么?我们是不是双重标准了?我们要求孩子这样那样时,我们先做到了吗?如果没有,先不妨回到自身,寻求成长的可能。而家长面对成长课题的本身也是亲子成长的最好的方式。
对待考试,我们的认知常常不自觉陷入“结果导向”的情绪之中,那是因为我们面对问题的“固定性思维”。对于“固定性思维”和“成长性思维”这两个概念对于教育有些至关重要的作用。比如,面对考试,固定性思维的家长盯着“分数”“对错”来看,这样思维引导下的孩子会很在乎分数,情绪随着分数飘忽不定。而成长性思维的父母会引导孩子去透过分数看到自己的问题,进而思考我们应该如何解决“分数”提示的问题。还有,面对学习,固定型思维的家长会告诉孩子:期末考试完了,你就可以玩了。上了大学,你就可以这么辛苦学习了。成长型思维的家长会引导孩子认识到:问题本身并不是一件要糟糕的事情,而学习是一件有趣的挑战,更是一件终身要面对的课题。
所以,孩子的思维与认知都在父母的言行之中,如果对于此,父母仍处于“无知无觉”状态,那么一切的教育都走向了“不可控”的道路,而家长本身却不自知,颇受困扰。这也是我们本身要读书,要成长的原因。
阅读的意义&方法
1.绘本阅读对于人格培养的巨大价值
2.未来高考对于阅读的要求:近两年高考卷
从功利的角度来解读我如此重视阅读兴趣和习惯培养的原因,因为兴趣一切的老师,兴趣在学校的阅读教学和活动中完成,习惯也是在亲子阅读陪伴中实现,而打卡和记录单是辅助坚持的工具。唯有用有兴趣和习惯的阅读,才有可能谈到“阅读能力”的培养。
对于阅读能力,涉及到阅读速度,阅读速度是阅读量的量产产生的质变。部编教材总主编温儒敏曾言:未来高考语文试卷让4%的学生答不完题。这指向的就是阅读速度的。没有一定阅读速度的学生面对大量的阅读信息,读不完是肯定,借由阅读量直接删掉了一大批不阅读或者不擅长阅读的孩子。
进一步,2018北京卷高考题,一个十分小作文题有三个项目的选做题。
以上文学作品,若是没读过,这十分是不是只能无能为力。而阅读能力培养等到了初中高中再培养是不是“为时已晚”?还是那句话“父母之爱,则为之计深远”,教育的“百年树人”之事就是如此。车到山前,为时已晚。
小学一年级是阅读启蒙的关键期。6-8岁,错过了就是错过了。
从另一个角度看亲子阅读和绘本阅读,很多家长在意两件事:指读、独立阅读。那是因为没有认识到阅读本身对孩子成长的巨大意义。指读指向的是识字,而阅读识字仅仅是阅读达成的一个目标而已,最终指向可能更深远、更宽广。绘本阅读由文字和图画组成,而图画的作用在现阶段甚至超过了文字。现阶段的孩子认知还是有局限性的,图画帮助孩子突破“词语”认知障碍。图画与文字结合,当孩子进去故事时,头脑中将上演一部动画片,这个动态过程是通过想象与理解共同实现的,而在这个过程想象力和理解能力,包括认知能力都有了发展。与此同时,如果读后有讨论,那么表达能力由此而得到锻炼。综合素养在阅读中皆能达成。毋庸置疑,故事的哲思与趣味都因孩子进入故事而实现。而孩子天性之中都是热爱故事的,如果有所怀疑,想象成人热衷八卦就懂了。那么,为什么要亲子阅读呢?识字量未达到一定水平(1500左右)孩子独立阅读体验到的畏难情绪超过了故事本身的趣味性,自然不喜欢独立阅读。同时,故事借由父母语言传达,那是和谐的亲子时光,这也是“教养实现”的前提。通情才能达理,唯有与孩子高质量陪伴时经营的“美好时光”才是亲子和谐密码。
对财富的正确认知:财商启蒙
1.延迟满足之糖果实验
2.对待财富的正确认知
财商启蒙,指向的是“延迟满足”,而延迟满足相关于孩子的“人格失调”和“官能失调”。这个不具体剧透,可看《认知天性》这本书,哈哈。
晨起看到大家亲切称呼我“先生”,内心淌出来的一份沉甸甸的感动。其实,微不足道的我也仅仅是道出了我的一点点,就取得了大家如此大的信任,实不敢当。古时的“先生”何等学识涵养,又是何等格局境界!唯有把这份信任化成行动,用专业回报,彼此成就,陪伴成长。我想把这一亩田耕耘成繁华盛开的小花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