读的第一本毛姆的作品是《人生的枷锁》,很喜欢,之后会有意识地找毛姆的小说来看。
选这本书,是因为它实在太有名了,随手打开各大网站榜单,都能看到它位列其中。各大公众号,也一直在推这本书的中译本,好像喜欢这本书的人挺多,所以会很好奇到底写了什么。看过了,也就不好奇了。
最近因为疫情的原因,一直宅在家里。也许,呆在家里,多读几本书,就算是我为社会能做的最大贡献了。
1. 作者既仁慈又精明。
对于书中出场的每一位人物,作者不会把谁写得太好,也不会把谁写得太坏。性格虽然各异,但都各有优缺点。
他的笔下,除了绝对耀眼的主角外,配角也十分出彩,看过就很难忘记。
也许一个人成熟和慈悲的标志,就是懂得,极少有人值得过份赞美或过份苛责。
但有意思的是,这本书和之前看的《刀锋》采取了同样的叙述方式,即作者都塑造了一位知心大叔的旁观者角色。
每个人都愿意向书中毫无关系的“我”倾吐心声,想找“我”聊心事的人,络绎不绝,躲都躲不掉。时间跨越几十年,居然都能完整地串起一个故事。
这还不是最奇怪的,最奇怪的是,这两本书的男主,都算是几百年都找不出几个的那一类了吧,这一类人,连话都懒得和人类讲,居然都愿意主动和“我”喝喝酒、聊聊天,真是难得啊。
作者彷佛总是精明地希望撇清自己,尽可能地站在一个与己无关的视角,去记述一个故事,似乎在说,这是故事中主角的想法,和我无关啊。难道作者以为躲在漠不关心的旁观者背后,读者就不知道谁是主导了么?
《刀锋》里的特里也好,这本书里的斯特里克兰德也好,绝对不具有普遍性,作者似乎对于描写普通的人性没兴趣,要写就写这种极端又极端的。
所以,作者再想推脱,这么罕见的内容,别人也能猜出,书中主角的思想就是作者的思想,不过借角色的口说出来而已。
2. 好爱讲道理的一位作家。
感觉作者对于人生的思考和感悟太多太深,恨不得把他知道的人生道理都写进书里,读过他的几本书基本都是这样,写写情节,就讲讲道理。当然,是真心认同还是假意嘲讽,需要读者自己判断。比如下面这种:
“The world is hard and cruel. We are here none knows why, and we go none knows whither. We must be very humble. We must see the beauty of quietness. We must go through life so inconspicuously that Fate does not notice us. And let us seek the love of simple, ignorant people. Their ignorance is better than all our knowledge. Let us be silent, content in our little corner, meek and gentle like them. That is the wisdom of life.”
最打动人的地方,是那种掏心掏肺想和你沟通的感觉,把自己的所见所想和你唠唠,拼命让你觉得,我写得都是真事。
如此爱讲道理的作家,写了如此不具有普遍性的一位天才男主斯特里克兰德,连带用生命追寻存在意义的《刀锋》里的拉里·达雷尔也算上,如何让读者相信,作者是不带有主观色彩的叙述那么简单?
一直觉得,这就是作者的目的:选择某个极端来写,把自己对人生的理解和思考写下来,流传出去,让读者抛开早已深入人心的固有观念,和自己一起思考。
以这个目的去读,对小说中的很多似乎难以接受、难以理解的内容,都能不再纠结了。
3. 理想,多少混蛋假汝之名以行。
我不是说男主是混蛋,虽然他的行为也算不得高尚,但诚如作者想表达的,他这种天才已经无法用俗世的道德标准去评判他。
我这样说的原因是,据说在中译本封面有这样一句话:“多少人只是胆怯地抬头看一眼月亮,又继续低头追逐赖以温饱的六便士?”
这句话的偏袒之意,非常明显,可我在读的过程中,并未觉得作者想表达这个意思。
这句话明显的导向性,可能会给很多混蛋寻求已久的借口。
说实话,书中的男主斯特里克兰德并不是一个讨人喜欢的角色,相信以作者的睿智,如果想歌颂他的话,本可以把他写得更高大些。
最让人诟病的一点可能在于,男主已经很清楚地表达了自己对于女人、对于爱情、对于女人看待爱情等一系列问题的鄙视,却还能做到来者不拒、不肯定也不否定的默许,仅仅因为他自己承认的生理上需要满足、生活上需要照顾这个原因,就能在行为上达到使别人家破人亡的程度,难免会让人心生反感。
套用诸葛亮的扮演者唐国强老师的一句“名言”:“我从未见过如此厚颜无耻之人。”
斯特里克兰德让我想到了琼瑶小说《梅花三弄之水云间》里的梅若鸿。
抛妻弃子出来画画玩,原配给公婆养老送终后,带着女儿来投奔他,看到已经存在的杜芊芊,就投湖自尽成全他们。结果大家一点都没怪他。你看他已经那么痛苦、那么自责、那么挣扎了(《月亮与六便士》里的男主并没有这种表现),还不够么?他的人生彷佛一场大戏,糊弄别人也感动自己。
对于这种有才华的人,女人们全部爱着他,男人们普遍惯着他。
但毕竟书中的男主是天才,不受俗世的道德约束,这可能也是,身边所有人,其实说到底是作者对斯特里克兰德的默默包容和偏袒。
当然,书中的男主是一个特例,不具有普遍性。并且爱情远不是这本小说的重点,就不多说了。
作者目的,并非肯定“月亮”,否定“六便士”,前面提到的那句宣传语的导向性,会给多少现实中的假天才真混蛋肆意妄为的通行证。
所以,如果有幸读到这本书,请正确理解和欣赏,不要误会作者。
文学很美很好,别盲目往自己身上套。
4. “月亮”的美好在敬畏而非妄为。
毕竟这部小说描写了一个追求梦想的故事,就这一点谈谈自己的想法吧。
不知道这个时候,突然开始说自己,会不会有点不要脸。
作为一位伪文学爱好者,过去的几十年因主观上、客观上的种种,听过的书多,从头到尾真正看过的书很少很少。
某年某月的某一天,突然问自己,如果走到人生边上,什么都可以不再管了,可以放下一切外界的期待时,会去做什么。答案是,读很多很多小说。
鉴于我无法预知,自己的人生尽头具体是哪一年,就决定当成是现在了。所以在接近四十岁的年纪,重新坐回图书馆,从头开始一本一本地读《悲惨世界》、《基督山伯爵》、《战争与和平》等等这些不知道现在还有没有人在看的经典,以及所有听过的、没听过的、能找到的各种小说,实实在在地一句句、一页页去读、去感受。
读之前也不会先看内容简介和评论,因为决定从现在开始,我不要你觉得,我要我觉得。
我是天才么?呵呵。书中的男主,也不是认为自己是天才,才去画画的。如书中所说,只是不得不去做的事,如同落水的人不得不挣扎。
而且最可怕的是,一旦选择了追求自己的“月亮”,就回不去了,其他的都不想做了。遇到了最喜欢的,其他一切都是将就了。
即便这样,内心也始终诚惶诚恐,因为懂得,自己任性追求的“月亮”,可能是别人牺牲了自己心中的“月亮”,选择了“六便士”,为我撑起来的。心怀感恩,不敢怠慢,更加不能去鄙视任何一人的琐碎。
梦想人人都有,但天才毕竟是少之又少的,绝大多数还是普通人吧。所以,俗世的道德标准对于普通人还是应该有一定的约束力的。
不要把梦想捧上神坛,梦想固然美好,但没有人活该被牺牲掉。偏袒如作者,在描写男主这种天才的时候,也知道他尚且无法摆脱身体欲望达到封神的地步,那么普通人更要摆正自己的位置了。
在追求梦想的时候,如果不能做到带给别人幸福,至少别刻意地造成别人的痛苦吧。这也算是普通人能做到的最基本的善意了。
当然,也有人可能会问,不如书中男主那般试试,人们又怎么知道自己是不是天才呢?好吧,对于这个问题,我也确实不知道答案。
“And the passion that held Strickland was a passion to create beauty. It gave him no peace. It urged him hither and thither. He was eternally a pilgrim, haunted by a divine nostalgia, and the demon within him was ruthless. There are men whose desire for truth is so great that to attain it they will shatter the very foundation of their world. Of such was Strickland, only beauty with him took the place of truth. I could only feel for him a profound compassion.”
(喜欢请转发评论,谢谢~)
查看全部完整版中英文小说书评,也可点击下方“了解更多”链接,一起来读更多中英文小说吧~